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台7線-消費文化】失言的小英,國民黨的小確幸?


前些日子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對於台灣的國定假日,發表了「假放太多」的言論,引發的諸多民眾的不滿,甚至許多勞工團體質疑,民進黨執政時期對於勞工權益的重視,怎麼小英都不會「苦民所苦」?甚至站在資方那一邊,聽一個董事長的建言,就直白的對外發表。

 

這是嚴重的失言,即便小英道歉,相信勞團們對於民進黨未來的勞工政策,會重重的打零分,甚至對於大選投下不信任票!而幕僚們也應該要反省,在台灣如

此辛苦的經濟氛圍下,怎麼讓主帥說出如此重挫勞工士氣的言論。

 

認真思考,難道這只是單純一個失言,好讓朱立倫有一個轉移朱習會焦點的契機?我想對於民眾而言,放假永遠不會嫌多的,蔡主席不會如此不食人間煙火,何況經歷了這麼多次的選戰。但這個失言,也讓我們重新聚焦了一個長久的問題,勞工工時與薪資失衡的問題。

 

攤開世界的統計數據,工時最長,薪資最低,台灣肯定榜上有名。台灣的年輕勞動力外移,只為了追求更好的薪資。而政府與用22K的基準限制我們的水準,當新鮮人投入社會,知道自己打拼沒有希望,只求穩定的工作,勞動市場不是緊縮就是外移。在薪資與工作環境沒有辦法由政府的政策解套,加上對中政策的失利,只好放出利多,讓大家有更多假期的「小確幸」。

 

許多企業的勞工,即便有這麼多的假期可以享受,但超時工作的問題、責任制的遺毒,究竟改善了沒有?而這麼多服務業的人口在假日上班,請問他們是否確實的領到加班費呢?連懷著世間大愛的媒體,也被爆出超時不補薪資的問題。那換個角度想,即便遇到假日也不能放假,也沒有加班費可以領,那乾脆正常上班心情還比較好受一些。

 

若政府有辦法改善勞工的薪資結構,讓台灣企業的工作環境,把「正常上下班」實現,改善廉價爆肝的常態,相信這才是治本之道!而不是在這種薪水少、工作量大、沒有未來的狀況下,讓台灣的勞動人口認命後,在施予連假「小確幸」!

 

越進步的國家,勞工的工時越短,獲利越高!而假固然也要放,但放假之前,先看看,這禮拜你在公司每天待到多晚,平均算下來的時薪,是否合理。如果小確幸的連假政策只是為了包裝你的過勞,那我們要的,是正常而有希望的一份工作。

 

民進黨必須要再次審慎的檢視勞動政策,否則未到最後關頭,勝負仍有變數!但國民黨更不要沾沾自喜,今天台灣的人民的薪情,在馬總統的633八年後,我們的薪資倒退、工時拉長、菁英外移,從馬上漸漸好到馬上凍結,這些問題,不是連假「小確幸」可以抹去的!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台七線-福利社] 積極促進的抗貧

文/戴于文

隨著社會局勢的不斷變遷,一個不同以往的貧窮風險正在發生,過往的社會救助體系,能否發揮作用,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Taylor-Gooby(2000)認為風險社會的產生與社會政策的發展具有關聯性,國家對市場扮演干預的角色,將可能被認為是風險的主要來源,並認為國家安全體系並無助於在風險社會中產生效用。Giddens(1998)認為全球化、科學與科技造就了風險社會的產生,使得社會與家庭因為社會政策、經濟循環、市場變異等因素,而使個人暴露在新的風險之中,另外,來自全球化風險與不確定事務所引發的現代性內在風險,已與傳統自然界外在風險不同,像是勞動市場變遷導致的失業風險即為一例。Williams Popay(1999)認為社會風險會隨著時空環境的脈絡有所不同,而現今社會中貧窮與社會排除會被視為很嚴重的社會風險。

 

正是因為貧窮風險的現代性特徵,使得每一個個人與家庭,面臨比以往更高的貧窮風險,更低的因應能力,與更困難的脫貧自立,簡言之,由於全球化的推波助瀾,致使全球資金及經濟體系互為連帶,使得面對風險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大幅增加,同時也對於國家的社會安全制度形成強力的挑戰,在全球化衝擊下,傳統的福利國家所設下的種種假設,已無法應付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

 

至此,晚近十年的時間,台灣學界開始導入積極促進(activation)的概念,希冀藉由此一概念在社會救助法修正之時,能納入積極促進的精神,協助陷困的民眾,增加脫貧的機會。

 

積極促進(activation)的概念在晚近幾年成為歐美各國探討的對象,而積極促進的定義可分為狹義與廣義之別,從狹義的意義觀之,但指協助受助者參與勞動市場的政策與工具。就廣義而言,除了希望促進勞動參與之外,也希望能從事志願服務、文化活動等具有社會價值活動的政策與工具(Hvinden,1999)。因此,我們可以說積極促進的概念包含勞動市場參與以及社會參與兩大面向,但一般而言前者較常被提及。

 

根據學者Barbier(2005)將目前歐洲各國實際落實積極促進的作法,歸納成兩大類別,分別為自由主義制度(liberal regime)及普及主義制度(universalistic regime)。但由於各國的國情各不相同,有些做法差異很大,因此,這兩類的分法是目前最能涵蓋多數多國家的區分法。表一分別將自由主義制度與普及主義制度加以整理。

 

自由主義制度的國家以個人自由為核心價值,認為政府提供的社會救助制度,應該做為最後一道安全防線,是屬於殘補式的福利制度,在個人層次方面認為協助就業是解決福利依賴與促進社會融合的重要良方,並在政策制定中會傾向處罰不願就業者。在系統層次之中依然以協助就業為主。在勞資雙方而言,奉行自由市場機制,雇主與企業享有自主的自由,且政府對於勞資對話與勞動市場的控制相當有限。針對整體的市場而言,以高就業率為政策目標,但全職工作可能出現性別比例失衡或不平等的現象。在政策政定與運作方面,設計的服務方案像是社會救助法與工作誘因連結,或運用稅補助的方式提供服務。政策的服務對象以貧窮者或福利依賴者或工作貧窮者為主,通常給付的金額都不高,而且具有時間限制,並會要求服務使用者積極的參與求職。

 

普及主義制度重視個人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個人層次方面正是社會福利責任社會化,社工員與案主應是相互協商的關係,而非單方面的強制作為。系統層次方面,創造一個不分年齡、性別、種族等,都可以被整合進入的就業市場。勞資關係方面,重視勞資雙方的對話與協商,同時也將失業與貧窮的風險高度社會化,亦注重工作品質與工作機會的均等。針對整體的就業政策目標為高度的充分就業,並認為國家為最終的的雇主。在普及主義的精神之下所制定的政策,其服務的方案包含各類的社會與就業服務,較少運用稅補助。其服務的對象更擴及全民。針對無工作得貧窮者,不僅給予就業的協助,同時失業的給付金額較高,且屬於長期給付。另外,亦強調個別化的協調式參與。在就業服務的執行層面,將權力分散給地方政府。表一有兩方的比較。

 

綜觀以上積極促進的相關分析,可以整理出積極促進政策推行所欲達成的目標為:1.避免福利依賴。2.避免低層階級的產生。3.提高國家競爭力。4.對抗社會排除。5.增進社會融合。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台七線-福利社] 體罰是一個教育手段嗎?---從親民啟能教養院事件談起


文/戴于文


 
日前苗栗縣親民啟能教養院院長周本錡,被立委踢爆粗暴體罰院生,此一消息引起各界譁然,但受限於該機構屬私立組織,政府也僅以祭出罰款,並要求改善。不過粗暴對待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在此事件所引發的討論中,並沒有明確的被彰顯。

長期以來,台灣的教育文化脫離不了體罰是否適當的論戰,一般的孩子都經常面對家長或老師等長輩的體罰,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孩子做不好、學不乖用打的才會聽話,更遑論那些有障礙的孩子,更容易被認為怎麼說也不會懂,或因能力發展受限而無法滿足成人期待的行為,也很容易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體罰的行為。

事實上,不論一般的孩子或啟能的院生,面對粗暴的體罰(不論身體或言語),所傳遞的訊息將是帶有輕視、詆毀、威脅等傷害自尊的強烈訊息,但這些心理層面受到的傷害與痛苦的情緒,不容易被排解與看見。長期以來我們假設透過體罰可以鞭策孩子更加成長,也更能學習到適宜的社會行為,然而事實上在許多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家長使用體罰僅是展現權威與力量的訊息,但當孩子帶著羞辱與侮蔑的情緒,將無法使我們希望孩子學到的道德價值、或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內化成為自身內部的價值體系,單就這一方面來看,體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比我們認知到的更加深遠。

經常我們可以在大街上、咖啡廳、圖書館、列車上等地方,看見一些哭鬧不休的小孩或是頑皮吵鬧的孩子,為了制止這些孩子,家長經常使用肢體或言語的粗暴對待,希望他們停止吵鬧,經常我們也看到是相當有效的,當孩子停止不合宜的行為,往往卻一知半解,但在心理情緒中,更多的是自尊被傷害的痛苦情緒,表面上孩子學會了,實際上孩子只是學會封閉起痛苦的情緒感受。

一般的孩子與啟能的院生在心裡感受上差異不大,但啟能的院生受制於身體機能的展現或語言表達上的困難,甚至傳統刻板的印象的眼光,更可能暴露在粗暴的肢體行為與粗暴的言語對待的風險之中,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將是非常負面的影響,以親民教養院的案例來看,周本錡院長不論是故意或是無心的疏忽,對於從事啟能教育的工作者來說,粗暴對待院生的行徑是非常不合專業倫理,對於受暴院生與目睹暴力的院生來說,是一大心理的負擔。

總之,粗暴的體罰或言語的傷害,對孩子心理上所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我們所能觀察到的傷害,就如同兒童心理學者Dan Kindlon(1999)所言:「生命中面對粗暴對待與暴力威脅時,孩子是在羞辱、自我怨恨與痛苦的情緒中掙扎,致使在童年時期便關上感情的大門,再也無法了解或表達自己的情緒。」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台七線-福利社] 解散國會,誰得利?


/戴于文

 
日前律師陳長文登高一呼,希望馬英九可以解散國會,作為解決現今憲政僵局的解藥,但陳長文律師長期與國民黨友好,他也應該觀察到了重新選舉未必對國民黨不利,在折損少部分席次的情況下,卻換回馬英九繼續執政的正當性,如此的交易對國民黨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在台灣的憲政體系之中,解散國會必須完備必要程序,倒閣案的提出通常在面臨重大法案或重大議題時,而導致政府運作陷入僵局的情況下才會被提出。首先立法委員必須對內閣提出倒閣案,意即對於江宜樺領導的行政院進行不信任投票,通過之後呈交總統,此時總統有兩條路可以選擇,其一是接受倒閣案並重組內閣,但此舉將象徵總統在重大議題中讓步與妥協,並會危及執政威信。其二為拒絕倒閣案並解散國會,重新由人民選舉新任的國會議員,以展現新民意的聲音。很明顯的,現今民進黨求之不得的倒閣案若通過,馬英九勢必選擇解散國會一途,但重新選舉的情形下民進黨未必樂觀。

縱觀現今的分析,大多認為馬英九不敢解散國會,乃是因為害怕國民黨大敗,藍軍國會席次大幅降低,以致被迫交出黨主席之職,不僅提前跛腳,更可能危害執政基礎,但這樣的推論似乎無法切中核心,因為重選之後的國民黨根本不會大敗。再者,馬英九根本認為重選之後的國民黨是否大敗並非當前主要考量的重點,目前的最需要處理的是如何在這一會期完成服貿協議與貨品協議的簽署,以便順利在明年製造馬習會,在此一節奏之上,若國會重新改選,將打亂布局。

因此,馬英九不怕選輸,也不會選輸,雖然大環境對國民黨極為不利,但民進黨也不應過分樂觀,原因有四,其一為大環境雖對執政黨不利,民調數據也顯示民眾不滿的情緒大幅升高,但民調畢竟與選舉不同,從過往的選舉中,無法看出藍綠板塊移動的跡象,即使2006年陳水扁醜聞漫天,2008年的選舉也未見板塊的翻轉。其二為立委選區重劃之後採小選區制,更加突顯組織、樁腳與資源的重要,民進黨在上述各方面都遜於國民黨,只靠空氣票的支撐,未必有助於選區的翻盤。其三為人情因素的考量,台灣社會對於內閣制的政黨政治運作模式較為生疏,再加上人情因素,很難將對馬英九的怨氣轉向由選區立委承擔,因此,選區立委與馬英九之間的關聯在選民心中難以直接連結。其四為媒體的影響與效果,各家媒體在選舉階段具有製造輿論、選擇新聞等效果,因此,真正進入選舉階段媒體還會群起圍攻國民黨,抑是圍攻民進黨,將是難以預料的變數。縱觀以上觀點,民進黨對於解散國會並重新選舉不應過分樂觀。

總之,可能發展為國民黨少掉部分席次,民進黨增加席次,其餘小黨空間在藍綠對決及相關議題的極化下將再度壓縮,馬英九藉由選舉凝聚基本盤並找回執政基礎,兩黨各取所需。但這次的政治動盪造成的憲政紊亂,施政廢弛,投資卻步,最後得利的絕對不是人民,只能說付出最慘痛代價的還是認真生活的尋常百姓。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台七線-福利社] 馬克思,復活!

文/戴于文


圖片來源:http://blog.ifeng.com/article/2610544.html
仲夏之夜,燥熱難耐,時序來到炎熱的八月,雖然適逢民俗節日中的鬼月,但馬克思先生的復活大戲,卻不僅僅侷限在此一個月。事實上,馬克思及其思想的幽靈早已盤據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1.      出生

馬克思(Karl Marx)本人於1818年出生在當時的普魯士,他終其一生都在研究資本主義衍生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他的思想更成為令人激賞的馬克思主義,並對資本主義提出精確而尖銳的批判,即使他於1883年逝世於英國倫敦,他關於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仍時時刻刻的影響每個世代的青年與辛苦工作的人民。

「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
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

 

2.      死亡

馬克思只活了65年,1883年於倫敦辭世,然而他發展出來的思想與論述,對資本家而言,如同幽靈一般持續飄盪在街頭。好幾個年頭過去了,資本主義體制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互相碰撞與攻訐,雖然有人試圖調解兩方的立場,希望能尋求出兩邊都能接受的康莊大道,但基本上都是徒勞無功的。

但在1970年代起,政治經濟的變遷與科技日益的進步,整個全球化的過程之中,消費性的後工業社會開始毒害馬克思主義,直至1980年代之末蘇聯的垮台解體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日落西山,照理說馬克思主義的信徒會施予急救,然而後現代主義的思潮成功填補理論真空時期,由於揚棄巨型理論的價值,也為馬克思主義正式敲響喪鐘。1990年代推翻柏林圍牆的同時,馬克思主義的死亡證明也同時開立,事已致此,新自由主義與資本體制成為世界的潮流,也成為美好世界的唯一圖像。

 

3.      復活

在美好世界的想像中,雷根與柴契爾帶頭擁抱一種新的思想哲學,一種壓制勞工運動,一種妥協於市場規則,一種貪婪的新自由主義哲學。於是出現了一個問題,資本主義社會真能無限發展?無限繁榮?當經濟發展停滯,當人類社會創造出的物品遠低於更早之前的社會,產生一種發展大停滯的情況,榮景的幻滅,讓人們再度想起馬克思的彌彌之音,資本主義的限制就是資本本身,我們天真的以為一路進步向前的社會,會藉由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帶動,但資本主義的運作本質其實只是資本的再製,一個原地重複的本質,人們卻幻想會一路向前,幻想與現實中有崩壞的一天,而馬克思呢?其實從來沒有死亡,只要資本主義存在的一天,那全面深刻而熱切的批判也將如影隨形。

我們的台灣,新自由主義囂叫狼嚎,如同失控的野獸,撲向手無寸鐵的人民,該是時候讓馬克思在台灣與世界甦醒,即便他從未離開。

 

「我奮力起身,不在受任何束縛

要往哪裡去?

去尋找這個世界!

---馬克思《卡爾.馬克思詩集》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台7線-法治國】破檢行動 開啟信任司法的契機

【台7線-法治國】破檢行動 開啟信任司法的契機
黃帝穎
一、前言
綠色逗陣之友會主辦,台灣社及新台灣國策智庫等民間社團協辦的「破繭/檢行動」,整理曾被檢方起訴的綠營多位現、卸任公職,但最後獲判無罪而引發的檢方濫訴爭議的案例,透過義務律師團協助,針對前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前立委吳明敏、前總統府資政吳澧培、立委許添財(曾任台南市長)、雲林縣長蘇治芬等五個判決無罪確定、涉及司法迫害的案子,控告涉案檢察官濫權追訴。
媒體指出,這是民間首度針對綠營人士遭司法迫害爭議而集體提告的首例。
二、政治目的,濫權起訴?
雲林縣長蘇治芬半夜被檢察官拘提,高舉上銬雙手的新聞畫面,令人印象深刻,這一幕讓很多人認為蘇縣長一定犯貪污罪,不然檢調怎麼敢半夜到官邸抓縣長,但事實正好相反,蘇治芬歷經一審無罪、二審無罪,到最高法院無罪定讞,法院最後還蘇治芬清白,但當時「未傳即拘」,顯然違反比例原則的檢察官,似乎就此脫身,沒有人對違法拘提、濫權起訴負責?
事實上,根據二○一二年自由時報「民進黨近年司法案件判決無罪確定一覽表」,包括彭百顯、許添財、邱義仁、高英茂、謝清志、石守謙、呂秀蓮、游錫堃、許陽明、陳哲男、周禮良、黃偉哲、吳乃仁、吳明敏等十四人,以及前總統府資政吳澧培,都跟蘇治芬一樣,遭檢察官濫權起訴,最後法院判決無罪定讞。
社會開始反思,為什麼這些民進黨的政治人物,總是在部分媒體的配合下,由檢察官建構「貪腐集團」形象?然而他們最終獲判無罪,媒體是否曾給同樣的版面「平反」名譽?又這些涉嫌違反「偵查不公開」、涉犯「濫權起訴罪」的檢察官,是否曾向受害者道歉?向社會道歉?
三、對濫權檢察官究責的挑戰
人民想對濫權檢察官究責,確實困難重重,依據最高法院五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七八五號判例,濫權起訴罪係侵害國家審判權之犯罪。簡單的說,法院為了保護檢察官,認定被「濫權起訴」的人民,不是「受害者」,因此這些被司法折磨,最後獲判無罪的「受害者」,不可以對濫權起訴的檢察官提起自訴或告訴。
社會豈能接受,像蘇治芬這樣被半夜拘提、濫權起訴的「受害者」,法院居然認為他們沒有權利受到侵害,所以不能對檢察官提自訴?
針對類似落後的實務見解,大法官曾對之宣告違憲,釋字第五六九號解釋揭示,「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二十一條規定固限制人民對其配偶之自訴權,惟對於與其配偶共犯告訴乃論罪之人,並非不得依法提起自訴」,因此宣告最高法院「使人民對於與其配偶共犯告訴乃論罪之人亦不得提起自訴」的判例違憲,也就是說,沒有法律依據而限制人民訴訟權的判例,違憲無效。
四、結論
社會無法接受,像蘇治芬這樣被半夜拘提、被濫權起訴的「受害者」,法院居然認為他們沒有權利受到侵害,所以不能對檢察官提自訴?也沒有人需要對違法拘提、濫權起訴負任何責任?因此民間發起的破檢行動,正是重建司法威信、取回人民信任司法的契機。
法院應揚棄濫權起訴罪沒有「受害者」的落後觀念,真實面對檢察官「有權無責」的荒謬問題,認真且嚴格審理檢察官的濫權起訴事實,正視破繭/檢行動宣言「人民對濫權的檢察官做出反制…目的是,打破司法其外、政治其內的檢察官濫訴之繭,完成司法的去政治化工程,還正義於人民」的公民意志,唯有如此,司法才可能重新取回人民的信任。
(作者為律師、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本文刊載於台灣教授協會電子報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4806034.html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台7線-法治國】政黨不公平競爭ing

【台7線-法治國】政黨不公平競爭ing
黃帝穎Jan 6, 2013
今年初,媒體踢爆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當年主導的「三中(中影、中廣、中視)」交易案,引發「賤賣」質疑,國民黨的黨產問題再度浮上枱面。
自由時報引述台北地方法院在判決書指出:去年底國民黨旗下中投公司控告中影買家莊婉均、羅玉珍案,竟發現國民黨在出售三中的契約中,暗藏「回算機制」,讓國民黨可從中獲得驚人的鉅額利潤。這不僅證實外界過去對黨產交易的諸多質疑,揭穿馬英九與國民黨對黨產刻意隱瞞的不實說辭,更揭開黨產交易中鉅額利益移轉內幕。
事實上,2011年民進黨也曾踢爆國民黨產涉嫌「假信託」,黨產信託給中投公司七人董事會經營,但這七人全是國民黨自己人,等於是「左手託給右手」。時任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就痛批國民黨的「人頭信託」,他表示這在一般企業,不是吸金公司就是老鼠會,完全逃避社會監督與法律規定。
此外,馬主席親信、前國民黨「黨產處理監督委員會」召集人陳長文律師早在2007年就投書媒體,疾呼「黨產歸零」,更直言「國民黨至少也該作出決心宣示,承諾在明年總統大選(2008年)後,在結清對黨職人員的離退補償後,將所有的賸餘黨產或捐還國庫,或捐給公益團體,並儘速著手公平、平等的政黨財源籌措法規,讓所有的政黨都可以在相同的基礎上,進行「理念」而非「財力」的公平競爭。」
連陳長文都明講:「這樣國民黨才有可能掙脫黨產這個『歷史幽靈』的不止糾纏」,明確指出台灣政黨不公平競爭的問題。
可惜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總統「說一套、做一套」,不只沒有把黨產還給人民,回歸正常民主機制,讓政黨公平競爭,2010年還用黨產大賺近29億元股利;以之與小英競選時三隻小豬小額募款所得2億元相比較,台灣政黨的不公平競爭展露無疑。
尤有甚者,2010年台股平均投資報酬率僅9%,但國民黨的股利卻大賺近29億元,以中投及欣裕台兩家公司共180億元的股本,投資報酬率約16%,遠高於平均投資報酬率,其中有沒有「內線交易」?所謂的三中契約「回算機制」,是否涉及背信?這麼明顯的問題,特偵組和廉政署卻始終視若無睹!
馬英九不論擔任國民黨主席或競選總統,始終打著改革旗號,尤其是擔任國民黨主席期間更宣示要處理黨產問題,改革國民黨財務問題,但事實上卻是把「黨產歸零」當成口號,詐騙全民!
有鑑於政黨不公平競爭以及台灣當前諸多「民主逆流」,去年12月25日,多位法界前輩在陳傳岳律師號召下,成立「台灣永社」(Taiwan Forever Association, TFA)。我們深切體認到追究不法行為,將涉及「實務運作」,而制度修正更需「學理探討」。為避免孤掌難鳴,希望在法律政治的專業社群當中,融合「實務與理論」的意見與想法,所以結合了律師、教授學者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共同成立這個社團,作為發聲管道。
全面檢討國民黨多年來藉由黨產的不公平競爭,對台灣民主發展的傷害,正是「永社」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我們盼望結合法界力量,為促進台灣民主憲政法治永續發展而努力。
作者為律師、國立大學兼任講師
本文刊載於想想論壇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425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台7線主筆文章】毀滅之前,十年之後?

毀滅之前,十年之後?

文/Justin

  二一二年絕對是最弔詭的一年,有太多的大事情在今年發生,最可怕的莫過於今年是馬雅預言的世界末日。而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是國際示愛日,這個情境完完全全的符合一個命題,距離世界末日還剩下幾天,你想向哪個人告白?或你最想跟你的愛人做什麼?雖然據截稿前的地球環境,日子一天過一天,除了忽冷忽熱的天氣之外,還算平靜。但誰也算不準在各位讀者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是否隨著這篇文章一同進入地心深處?

  回顧即將邁入毀滅的這一年,台灣社會發生許多重大的事件。總統連任經濟衰退、基本工資的低廉、勞保健保瀕臨破產、產業的蕭條教育的問題,還有媒體巨獸的誕生。如果這個禮拜後,我們沒有明天,就讓我們像一群倒數未來的人,想想要是地球沒有毀滅未來的十年,台灣會是怎麼樣。

  十年後台灣的總統,將變成危機處理型的領袖。因為從這一任開始的洞補不起來,下一任在一個青黃不接的狀況下走馬上任,光每天處理前任總統留下來的問題就已經頭大,幾乎不會有精力去提出新的方案跟國家政策。加上台灣現今治國就必須一再的重視所謂的輿論壓力,國家機器對於每一件政策的執行,花大部份的時間與力氣,都在解釋之前的錯誤。再者,面對未來的財政赤字勞健保的破產,以及少子化的社會;更少的人必須賺更多的錢去支撐整個國家運作。未來的賦稅增加是一個必要的選項,但如何說服每個人要從口袋多拿錢出來,這才是一個更困難的課題。

  教育的問題,我想新移民在未來十年已經不是問題,台灣社會的文化包容力在世界上諸多國家相比,是相當溫和而友善,但當前重要的問題是,未來還有多少學童來學校上課呢?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民國一○○年),目前的歲兒童為十八萬七千四百四十二人,換算十年後,他們十歲,大概是小學二三年級。教育部統計,民國一○年的小學一共兩千六百五十九所,平均每班為二十五人。從民國九年推算回來,平均每班已經銳減五人,關閉了三十二所小學。若往下再推算十年,究竟還要關多少小學?一班還能維持多少人?未來若是小學的數量遞減,許多鄉下社區就需要跨區就讀,上下學竟然會是一條漫長的路。大學關門教授失業這個已經不是新聞了,推算一個更可怕的數據,目前一○○年統計,十五歲人口為三十二萬二千七十七人,換句話說,這就是八年後的首投族人數啊!足足比今年少了一半。

  年輕人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上,大多會選擇以美學為掛勾的職業選擇,在消費社會的架構下,當所有的消費動機轉變為非單純滿足生活所需的行為,消費涵蓋了多重意義。媒介將消費型塑成一種拜物迷思,成為物的產出其中的一環,變成一個令人稱羨的工作。另一方面,因為全球經濟不穩定的延續,使得未來十年年輕人的就業選擇趨向保守,甚至現今我們的新聞媒體不停的報導,學子們如何辛苦努力的準備高普考,難道我們的學術機構只是為了培養高級公務人員嗎?對於破壞性的創新優勢,不再是下一個十年所見到的。

  所影響的是,年輕人選擇知名的大公司工作,不願意發揮潛能,只求不出錯,做好該做的事,穩定的薪水即可。其他的中小企業在就業市場上也逐漸的被冷落,產業的勞動力分配只會更加的不平均。產業面除了尋求跨領域的整合與合作,重要的是垂直的整合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台灣十年的傳統產業,中間商與代理商將慢慢式微,改由生產端直接面對到應用端,再由應用端推廣到通路,以降低中間轉手的成本。庶民經濟風行,由通路銷售端訂價,讓製造端精算成本的狀況將會是一種常態,尤其是在民生消費上,如ZaraH&MUniqlo等平價服飾,而製造商也因為他們的銷量而樂於接單。

  在社會文化方面,倘若「媒體巨獸」在今年就這樣成型了,那它將會是我們未來十年最大隻的「年獸」吧!未來十年,無論媒介怎麼樣演進,發展到多麼先進的程度,我們都避免不了一場媒介文化的戰爭。好不容易從專制政權手中歸還於民的第四權,如今交到了資本家的手中,我們生活中的訊息將不單純,它可以操縱輿論與人民的思想。所有的訊息,都是噤聲效應的結果,當文化與社會的多元性就這樣被閹割的時候,有什麼是可以相信的?倘若控制媒介的手又與國家機器掛勾,我們又回到了一言堂的專制社會,更可悲的是,這個社會是屬於資本家的。

  無論這個禮拜之後,我們是否會一起沉淪到地心深處,但我相信,要是地球沒有毀滅,末日之後,都應該將它視為一個新的開始,至少世界還是屬於我們的。而這個十年後的想像,只是一個情境的分析,是否會成真?我希望不要,因為好的未來學者,是希望所預想的每一件事都不要發生,將我們不樂見的,藉由今天的努力,排除於未來。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台七線-福利社] 貧窮的背後---相關概念的檢視


/戴于文

         貧窮是一個古老的社會議題,每一個人會因為自身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驗而對於貧窮圖          像有不同的界定與想像,但貧窮背後仍有一些基本的概念須要認識,如此對於貧困生活者        的微觀圖像,乃至國家社會的貧窮鉅視圖像才能有比較清晰的輪廓,本文便試圖提供讀者        基本的貧窮概念,藉此希望能幫助讀者了解貧窮、理解貧窮、幫助貧窮。

翻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貧窮不曾消失過,同時也一直是相當棘手的社會問題,直至今日我們依然無法擊敗貝佛里奇報告書(The Beveridge Report)中的巨人。以英國為例,英國是歐洲最早將救助工作法制化的國家,自西元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The Poor Law of 1601)以來,奠定了往後英國的濟貧措施(林萬億,2006),也從過去傳統的救濟到法制化後的救助。濟貧法之所以重要在於開創了一些重要的原則,1.將貧窮的受助者分類。2.差別性的救助措施。3.地方教區的責任。4.強調親屬責任。(Friedlander and Apte1980;孫健忠,2002)。雖然開創了許多重要的基本原則,但歷經了多次的修正,即使在1795年頒布「史賓漢蘭法」,乃至1834年的「新濟貧法」,直至今日二十世紀之後的社會救助制度,貧窮仍然是人類社會最大的挑戰之一。

經過數百年的纏鬥我們為何無法有效的消除貧窮,正因為貧窮的概念會隨著當代的社會、經濟、文化、個人認知及當代社會建構的價值觀等因素影響,因此,貧窮的界定困難度高且共識性低(薛承泰,2005)

一、貧窮的界定
芮恩(Rein,Martin1969.1970)從三個面向加以界定貧窮廣泛性定義:1.維持生計(subsistence)意指維持基本健康與工作能力的最低生理運作需求。2.不平等(inequality)意指社會因所得階梯(income layers)分別出不同的社會階級,而貧窮者通常居於較低的階級。3.外部性(externality)意指貧窮對於社會的影響及其社會結果(social consequences),而非貧窮人口自身需求。

喬治和豪爾(George & Howards1991)則提出貧窮深度(Depths of Poverty)的概念,將貧窮分為:1.飢餓(starvation) 2.維持生計(subsistence)3.社會維持(social coping)4.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等四個連續性的需求,就飢餓而言,食物的質與量都應該有最低的水準,若沒有足夠的食物避免營養不良就視為貧窮。維持生計意指個人或家戶的資源無法滿足基本項目的需求即為貧窮,像是衣著、住屋等必須用品。社會維持意指個人或家戶沒有足夠的所得與資源,以獲取財貨或服務,讓其享有社會上一般工作階級(working class)的生活水平,即可視為貧窮。至於社會參與意指個人或家戶與其他團體在同一時間比較,若其基本需求與社會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或不平等,即視為貧窮(George & Howards1991;呂朝賢,1999;孫健忠,2006)

        從以上的觀點不難看出可以將貧窮的概念劃分為兩大類別,即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絕對貧窮如芮恩提出的維持生計、不平等,還有喬治和豪爾提出的飢餓與維持生計,皆可視為絕對貧窮的核心概念。另外,芮恩提出的外部性,以及喬治和豪爾提出的社會維持與社會參與,則可視為相對貧窮的概念。

二、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

在許多的貧窮概念之中,仍可以簡單的劃分為兩大類別,分別為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兩者強調的重點並不相同。絕對貧窮強調的核心為基本需求的滿足與基本生活水準的維持,龍垂(Rowntree1901)以維持生理效能做為劃分標準,設定貧窮門檻成為界定是否貧窮的方法,此一作法使政府官僚體制方便政策制定與施行,也有助於長期評估政策效果,但卻可能忽略了整體經濟及所得分配的情況,也無法真實呈現貧窮型態的區域差別與消費型態的轉變(薛承泰,2005)

相對貧窮所強調的是生活方式的相對比較,將當時社會的生活情況納入考量,其界定方式通常採平均或所得中位數的百分比計算,此一界定方法的優勢在於更加凸顯出社會財富不平等的情況,也可具跨地區、跨時性的比較研究,但若是在社會普遍貧困的國家中,此方法的效果就不會顯現,反而失去研究意義(薛承泰,2005)

三、貧窮線

政府界定貧窮的方式,通常仰賴貧窮線(poverty line)的制定。西元1886年英國學者查爾斯.布史調查倫敦的貧民,並依據營養是否充足與衣著是否滿足來界定最低需求(minimum needs),以此標準區分貧窮與非貧窮,可視為貧窮線之始(Rose1986;Spicker1990;林萬億,2006)。。而後龍垂(Rowntree)更將貧窮人口分為初級貧窮(primary poverty)以及次級貧窮(secondary poverty),初級貧窮意指家戶所得無法維持最低生活必需,以至無法維持生理效能。而次級貧窮意指家戶所得雖足以支應最低生活必需品,但卻遭奪用或浪費。龍垂以維持生理效能的最低生活必需做為區分貧窮的定義,因此,貧窮線被視為維持最低維生所得的標準(Stiglitz1986)

在臺灣沒有明確針對貧窮線做出界定,而是以「最低生活費用」的概念,將貧窮人口區分為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薛承泰,2005;王永慈,2005)。根據社會救助法第四條條文規定「最低生活費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
(本文節錄至尚在撰寫之文章,請勿轉載或引用!!!)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台7線-哈客族】魚目混珠的客家委員會























魚目混珠的客家委員會



文/陳光軒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語詞彙資料庫系統平台』網站,希望以wiki的精神,創新的理念,結合眾人的知識貢獻,將客家用語能夠更豐富性,讓客家文化保留更完整,同時也讓不同族群的人一起分享客家用語的奧妙,所以在網站中設有「新增客語詞彙」、「建議客語詞彙」等功能,開放民眾可以為客語詞彙加以編修、注釋。但,語言、詞彙乃至於文化習俗是一個族群的根本;是世世代代相傳的命脈,豈能這般兒戲?

筆者身為一個客家人,長期關注客家議題,也主持廣播電台並在節目中推廣客語文化,某日無意間瀏覽客委會網站的『客語詞彙資料庫系統平台』,竟發現資料庫內出現「莎喲娜拉」、「奧嗨喲」、「阿里加多」、「哈囉」、「拜拜」…等日、美國外來語,真是讓人啼笑皆非。但嚴肅思考,客委會這種做法無非是「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對於想要了解客語的人非但沒有產生幫助,反而是嚴重在誤導大家對客語詞彙的認知,對於客家族群更是大不敬,嚴重點甚至可以說是在慢性謀殺客家人。

馬英九總統常強調自己是客家人、和苗栗通霄馬家庄系出同源,但對於客家事務的關懷卻是讓人不敢恭維,前陣子在立法院甚至通過了「譴責馬英九成立客家電台跳票案」,可見這個政府從上到下對於弱勢族群是如此的漠視,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對於大選時大力擁護你們的客家人,難道這個政府都不用說聲道歉嗎? 或許也只能說,這個政府太多的荒腔走板,每天未出包疲於奔命,客家人口不多,先緩緩吧!

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台7線-法治國】論特偵組的存廢問題 -以馬英九涉財產不明罪為例

【台7線-法治國】論特偵組的存廢問題 -以馬英九涉財產不明罪為例
黃帝穎
一、前言
馬總統選前承諾六三三政見跳票,要捐一半薪水,因此行政院長陳沖說「馬總統捐款金額超過他薪水一半」,但府院對馬總統捐款之財產來源始終「兜不攏」,因此外界質疑馬總統是不是拿國務機要費捐款給公益團體,慷全民之慨。
筆者為證明特偵組並非「辦綠不辦藍」的公正檢察單位,因此於2012年11月1日正式遞狀特偵組告發馬英九涉嫌貪污治罪條例第六條之一「財產來源不明罪」,希望特偵組以行動證明其「公正執法」,可惜時至今日,特偵組毫無偵查作為,恐已以怠惰證明自己是不公正、不適格的檢察單位。
二、特偵組就是不辦馬英九
有關馬總統捐半薪的財產來源問題,如果馬總統是以「國務機要費」充作私人捐款,依據特偵組偵辦陳前總統「國務機要費案」的標準,馬總統也將觸犯貪污治罪條例「利用職務詐取財務罪」,因為特偵組在扁案中認定「國務機要費」純屬公款性質,必須公務使用,又國務機要費尚未如「特別費」一樣除罪化,因此馬總統若將公款性質的國務機要費,用來充作個人選前的「捐半薪」承諾,即是明顯「公款私用」,比照陳前總統的偵辦標準,馬總統卸任後將被依貪污罪起訴。
當然,如果馬總統「堅不吐實」,不說明他捐款的財產來源,特偵組仍可依據貪污治罪條例第六條之一「財產來源不明罪」偵辦馬總統。「財產來源不明罪」是以貪污等特定犯罪於「偵查中」發現財產有異常現象為前提,而依據特偵組主任檢察官陳宏達今年五月十八日之自由時報投書,針對民進黨告發馬總統將政府出資設立與經營的「總統臉書」私下贈與馬辦,涉嫌貪污治罪條例圖利罪等情事,特偵組指出「臉書案仍在偵查中」。
換句話說,特偵組證實馬總統目前為涉犯貪污治罪條例「偵查中」之犯罪嫌疑人,因此筆者對涉嫌圖利之偵查中犯嫌馬英九,以其薪資所得扣除逾半之薪資捐款與監察院申報之存款顯不相當為由,告發馬總統涉犯「財產來源不明罪」,構成要件已然該當,特偵組依法必須偵辦。
此外,馬英九雖然享有憲法「總統刑事豁免權」,但大法官釋字第六二七號解釋文揭示:「發現總統有犯罪嫌疑者,雖不得開始以總統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之偵查程序,但得依本解釋意旨,為必要之證據保全」,也就是說,特偵組雖然暫時不能起訴馬英九,但仍應針對馬總統財產來源、存款帳戶及捐款流向等事項先行查明,並為必要之證據保全,以便於馬英九喪失總統身分後進行刑事訴追,依法沒有循私、包庇的空間。
三、我國特偵組不如韓國
媒體報導,韓國總統李明博涉嫌不法購地案,當地特偵組已經取得法院的同意,授權特偵組對韓國總統府青瓦台進行搜索。因此,韓國特偵組正在研究對總統府進行搜查的具體方式,雖然搜索過程遭到韓國總統拒絕,但已表現出韓國特偵組不畏權勢的偵辦決心。反觀我國特偵組,除了勇於偵辦前朝官員,甚至不惜以違反「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的方法,檢察官排排站召開記者會宣示必辦阿扁外,對於真正的當權者馬總統涉案,特偵組至今默不作聲,毫無偵查作為。
馬總統除了將國家出資設立與經營的總統臉書「占為己有」,明顯涉嫌貪污治罪條例的「圖利罪」外;陳文茜在節目上也爆料,夢想家兩夜花納稅人二億三千萬元的決策者,就是馬英九,亦即馬總統為夢想家案涉嫌貪污的共犯;更明確的還有,馬英九平均月薪只有四十七萬多元,依據行政院長陳冲的立法院官方答詢,總統每個月至少捐一半的薪水,然而馬總統監察院申報的財產,馬每月平均卻可存到四十八萬元,換言之,馬英九每月有近二十四萬元財產來源不明,涉犯貪污治罪條例「財產來源不明罪」,此又牽涉馬總統是否將國務機要費挪作私用的貪瀆問題,然而特偵組明知馬總統涉嫌多項貪污犯罪,卻不敢辦也不願辦,嚴重傷害我國司法威信。 韓國近年來經濟蓬勃發展,多有評論認為韓國經濟領先台灣,沒想到連司法的「公正性」,也因為韓國特偵組不畏權勢,勇敢偵辦現任總統李明博,對映出台灣特偵組「選擇性辦案」的低劣政治性格,遠遠將台灣比下去。
四、結論
從林益世案與扁案比較,已可看出特偵組的政治性格,而馬總統涉嫌貪污臉書、夢想家和財產來源不明罪等案件,更清楚凸顯特偵組並非「綠藍都辦」的公正檢察單位,嚴重傷害我國司法威信。
基此,既然特偵組無法以行動證明其「公正執法」,尤其是對馬英九涉案情況,特偵組不願依據釋字第六二七號解釋意旨「保全證據」,毫無偵查作為,恐已以怠惰證明自己是不公正、不適格的檢察單位,為免浪費國家公帑、重建司法威信,立法院實應修法廢除特偵組。
(作者為律師、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本文刊載於台灣教授協會極光電子報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1226250.html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台7線主筆文章】與中國交流停不下來


與中國交流停不下來

    身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周遭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大學生,不論是短期交換或是在台灣註冊學籍,未來的趨勢中國學生的人數只會上升不會減少。剛開始開放中國學生,我跟大多數人是持反對的意見,原因主要是擔心台灣學生的權益跟未來的工作權會被排擠,我甚至感受不到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對台灣就淨有甚麼好處。然而經過跟很多中國學生交流後,我發現許多中國學生被我們的民主跟文化影響了!很多過去是共產黨信徒的學生,到台灣學習後,發現台灣跟中國真的很不同,不僅是政治制度及自由程度,他們還對台灣的文化習俗另眼相看,許多人發現過去我們的台灣寶島,比較像是中華文化跟日本文化的混合體。在台灣體驗到有別於在中國的感受。

    交流的重要性除了讓彼此了解,也讓彼此有合作的機會,中國不是所有人都是中國共產黨,有許多人其實是有自我獨立思考能力,只是礙於中國政府的言論控制,讓許多中國人不能了解真相。台灣最適合發揮我們所長,把我們知道的人權及民主的概念讓中國更多人知道,甚至打通他們的任督二脈,讓中國也能成為民主的堡壘。雖然這是個浩大的工程,台灣很多人也擔心我們在交流中很容易被中國吃豆腐,或是中國會派很多SPY學生,甚至害台灣喪失國家該有的國格…….

    但其實,開出來的花朵,不一定如種的人想的一樣。台灣需要加強我們的獨特性,主體性,把我們的特有文化展現給中國人及全世界看,我覺得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語言就是很好的利器之一,台灣有這麼多南島語系的族群,又有特有的祭典建築語言服飾;我們應該加強我們這些特有的長處,讓中國人感受到我們跟他們的不同是確實存在的。

    在政治上的交流更是需要注意的部分,但不代表完全禁止交流,年輕人期待就是台灣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也能汲取中國大陸的經驗,互通有無,讓台灣有更好的經濟環境。而跟中國官方政府的交流,也不該因為反分裂國家法等而停止,台灣人民其實很單純,許多人對於中國交流都是持正面的態度,只是不知道該如何交流,空泛的九二共識成了台灣人民展現對交流的渴望。最後台灣人民選擇了雙中政黨和企業家共同支持的九二共識,台灣人民為何選擇了九二共識?然而民進黨卻被排除在空泛的九二共識之外,不是民進黨沒有執政能力,而是人民有個印象認為中國國民黨才能跟中國交流,民進黨一上台就會跟中國交惡。如何顛覆這種錯誤的印象,就是民進黨能否重返執政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到現在,民進黨從未舉行過中國路線的辯論,究竟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方向是甚麼多數人都很疑惑。身為一個年輕人,我們只希望有更多人可以關心我們的民生問題,然而只談民生問題卻無法帶領民進黨跟台灣人民重新取回政權,因此兩岸是民進黨最有機會顛覆劣勢的變因。接下來的幾年,很期待民進黨有對中國政策有個明確的定位或是方向,至少讓百姓知道,現在民進黨要如何做出跟中國國民黨不同的中國政策,或是讓百姓感受到如何在兩個中國黨之間,開創讓百姓安心的新局,以上是我這個年輕學生所期待的,也希望領導高層可以聽見年輕人的聲音。

【台7線-法治國】論特偵組的存廢問題 -以林益世案為例

【台7線-法治國】論特偵組的存廢問題 -以林益世案為例
黃帝穎律師
一、 前言
人民對於特偵組的期待,當然是希望特偵組勇敢「打老虎」(非追殺前朝、不辦當權者),然而這樣的法治期待,似乎經不起諸多個案的考驗,特別是許多涉及政治性的案件,特偵組「選擇性辦案」的政治性格表露無疑。例如:馬英九親信林益世貪污案,即讓各界質疑「重辦綠、輕辦藍」。
事實上,林益世被特偵組依貪污治罪條例的重罪起訴,看似藍綠公平,但特偵組對於馬英九親信林益世的偵查,顯有放水疑慮。如果特偵組無法滿足人民的「公正執法」期待,實應修法廢除,以重建司法威信。
二、特偵組的放水偵查
特偵組在週刊踢爆貪瀆案後四天,才傳喚林益世,給了林家有串供、滅證的機會。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二二八條第一項規定,「檢察官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者,應即開始偵查」,而目前刑事訴訟法通說,係認為偵查發動的門檻相當低,檢察官對於偵查發動也不存在裁量空間。換言之,特偵組一知悉林益世涉案,依法即應偵查,沒有放水空間。
但當陳啟祥向特偵組自首,媒體也踢爆有「一刀斃命」的證據時,特偵組第一時間不是對林家和行政院秘書長辦公室搜索扣押,或以有湮滅證據與串供等理由將林益世拘提到案,而是出動高科技設備偵防,並以證人身分、深夜進入五星級飯店拘提陳啟祥,所以,各界質疑特偵組對林益世慢半拍,是導致特偵組後來只能在金爐灰燼中查驗證據,和水池、化糞池裡撈錢的主要原因。
特偵組為什麼不在第一時間傳喚林益世到案,特偵組的回應是為了遵守刑事訴訟法「偵查時不應先傳喚被告」的規定。但刑事訴訟法此項立法目的有二:一、希望偵查機關查明犯罪事實前,避免人民被任意指控而遭檢調傳喚;二、案件偵查尚未有相當證據前,過早傳喚反而提醒被告進行串證或滅證。然而林益世並不具上開兩項要件,但特偵組卻拿這個條文來搪塞人民。
特偵組之前偵辦民進黨政府貪瀆案件時,甚至出現恐嚇證人和教唆偽證的爭議,刑事訴訟法「禁止不正訊問」的規定宛如具文。反觀偵辦國民黨政府的貪瀆案件,態度消極的特偵組,反而把刑事訴訟法搬出來當成「消極偵辦」的藉口。
尤有甚者,昨天特偵組新聞稿回應「為什麼不搜行政院索秘書長辦公室」,以刑事訴訟法第一二六條前段規定:「政府機關或公務員所持有或保管之文書及其他物件應扣押者,應請求交付。」作為理由,試問:有哪個犯罪嫌疑人會將「自證己罪」的證據主動交付,檢察官依法本應在適當時機發動搜索,才可能取得有力「證據」,但特偵組卻以百般藉口不願意搜索行政院,究竟是要為馬政府留下些許顏面?還是明知滅證完成,搜索無益?
同樣是對政府機關取證,日前檢調動員四百人大動作搜索嘉義縣政府,刑事訴訟法第一二六條規定:「政府機關或公務員所持有或保管之文書及其他物件應扣押者,應請求交付。」,一遇到民進黨就突然變成具文,特偵組如此明顯的「重辦綠、輕辦藍」,無怪乎各界質疑,特偵組對馬英九親信林益世的放水偵查,是全案無法向上偵辦的主要原因。
三、 特偵組切割辦案,導致林益世交保
北院裁定林益世交保,外界批評,相較於前總統陳水扁羈押至三審判決確定,北院讓林益世交保是「押綠不押藍」,但筆者認為,特偵組對馬英九親信林益世的「切割式」辦案,才是導致北院「押綠不押藍」的主因。
林益世在擔任國民黨立法院黨鞭期間收受地勇公司負責人陳啟祥六三○○萬元,作為訂定經濟部所轄中鋼、中聯等官股企業合約的對價,則經濟部、中鋼等行政體系中配合林益世的人員,恐為林益世貪瀆案的共犯,但特偵組卻對此作「黃金切割」,推稱是「另案偵辦」。更誇張的還有,一個收賄案件裡有「收賄者」,當然也有「行賄者」,但特偵組卻將涉及行賄的檢舉人陳啟祥發交高雄地檢署,很明顯的將「單一事實」割裂管轄,完成數項「黃金切割」。
簡單的說,特偵組移送給北院的卷證中,只有單純的「林益世一家人」,當然看不出來有與其他共犯「串證或滅證」的可能,而且特偵組也沒有對於林益世逃亡提出具體事證,法官就算認為林益世不該交保,但特偵組送來的資料就這麼單純,法院總不能逾越法定「羈押要件」,下枉法裁定吧!因此,造成「押綠不押藍」的社會印象,傷害司法威信的責任,不應完全歸究北院,各界批評特偵組為馬政府設「停損點」的「切割式」辦案,才是導致林益世交保的主要原因。
四、 結論
一九七○年之美國「水門事件」,賦予獨立檢察官有超然權力偵辦當權者,然觀察其於歷史操作上,具有因權限不受控制且無監督機制,易使其捲入政治漩渦之諸多流弊,故美國於一九九九年業已將此制度予以廢除。
而我國特偵組的「重辦綠、輕辦藍」,已使國人普遍質疑,尤其在林益世案中,各界認為特偵組淪為馬政府切割林益世案的政治工具,難以維持檢察官獨立性以及客觀性。為重建司法威信,本文認為,立法院應以美國經驗為例,在檢察官民主法治素養未受全民信賴前,修法裁撤特偵組。
(作者為律師、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本文亦刊載於台灣教授協會極光電子報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1163136.html

【台7線-當代中國】無所不在的中國辯論

/蔡沐霖

  馬政府執政無能的台灣共識,就連今年大選挺馬的企業家都接連砲轟,然而民眾渴望有力的民進黨有所表現,結果卻是失望透頂。民主進步黨向來引領台灣的進步價值以及兩岸論述,長期給年輕族群一種面對未來的憧憬,然而今年初的總統大選還是差了一哩路。重拾信心準備邁向執政的大破大立,如果依據當初創黨初衷的「百家爭鳴,團結一致」精神,中國政策大辯論理應先於委員會及事務部的設立,全面且開放的論辯諸如台灣共識和憲法共識等論述,如此團結的民進黨,才能說服民眾願意共赴最後一哩路。

  據內政部統計,兩岸人員往來早已超過1200萬人,生活裡任何面向都脫離不了中國議題,校園裡的各種辯論更是無所不在,議題無所不包。作為長期支持民進黨的七年級,多年來總在兩岸校園裡第一線辯護台灣立場,我們擁有的是堅定的台灣認同,面對的是強大的崛起中國。

  青年們勇敢面對環境的轉變,需要的是前人菁英智慧的總和,無論中國政策辯論後路線如何,整合一致的力量才是現在青年所企盼的,希望黨內菁英盡速公開對台灣未來舉行辯論,還給年輕人保留希望的權利。


 

【台7線-都會觀察】公營住宅若跳票 都市游牧民族恐成遊民

/ 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 創會理事長
綠色和平「七年級看台灣」廣播節目主持人 陳宥亘

  兩年前的五都選舉,尋求連任的郝龍斌市長,提出「台北青年、希望起飛」政策白皮書,承諾興建45000戶出租住宅,以幫助青年在台北市生活,但兩年過去,台北卻只增加了174戶的公營住宅,而其中租金在萬元以下僅有一戶(一萬五千元以下則為65戶),也突顯了其價格偏高又數量過少的現象,這是郝市府繼「台北好好看」與「路平專案」後,又一個『形式多於行動、宣傳多於政策』的實例,也讓逐租屋而居的「都市游牧民族」恐成為連屋都租不起的「街頭遊民」。
  1986年的台北市平均房價為7.18萬元,但兩年後1989年卻激增為4.3(33.73萬元),引發「無殼鍋牛運動」,讓上萬人夜宿忠孝東路以抗議無力購屋,但台北市的房價卻沒有停止上升,時至近日已高達59.3萬元(8.25倍),新成屋的平均價格更有10.58倍(76萬元),突顯政府長期以來的無作為,甚至是放任,也使得市民,從本來還存有買房期待的無殼鍋牛,進化成只能租屋的游牧民族,關鍵字也從『高房價,多了個高房租』。
  高房價與高房租絕對不只是供需問題,政府的政策與做為要負很大的責任。早期國宅政策多以配售為主,加上政府一直以來放任建商與投機客炒高房價、囤積房屋,使得本為民生必需品的住屋成了商品,造成今天的高房價與高房租;事實上台北市的人口數超過260萬人,其中無自有住宅者占24.4%,租屋需求本來就高,加上高生活費,公營住宅應採「量多、價低」的政策,但北市公營出租住宅比例卻僅達到0.64%,離其目標5%(約45千戶)尚遠,而租金對比北市無屋族的平均薪資與最低生活費也確實過高。
  在日本東京與大阪等大城市,有租不起房子的遊民,只能在公園搭臨時帳篷聚居,而成為很大的社會問題,台灣雖然還發生此現象,但也開始出現與香港相同的籠民現象(小坪數高房租),在郝市長任期的最後兩年,若仍無法解救都市游牧民族,而放任房價、房租持續惡化,那麼某天在公園出現以帳篷而居的街頭遊民,我們自然也不會感到意外了,天佑台北市民。

本文同步刊登於《ETtoday電子報》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台7線-社運派出所】莫笑台勞不丈夫─談澳洲打工潮


    近日不論社會上與政治上的紛紛擾擾,大家最關注的仍是經濟問題,然而今天要談的不是什麼經濟理論還是經濟政策,今天要來談的是「台勞論」。
    或許各位看倌會問,大家都聽過菲傭印傭越勞緬勞還是泰勞,哪時候也有台勞這回事了,台灣哪時候也成為人力輸出國家了?
    是的,台灣現在也成為人力輸出國了。只是我們所輸出的地方,主要是南半球的澳洲(當然也有其他國家,但是目前似以澳大利亞為最大宗),同時也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作打工度假;或者有些人會用英文簡稱為WH。但是不管名稱為何,簡單而言就是許許多多的台灣年輕人,在大專院校畢業後,或者役畢後,託名是體驗國外生活,或者是到國外去當個浪跡天涯的背包客,打算邊玩邊賺旅費。
    不可否認,有些許台人,到了國外,真的是來當背包客的,也利用了簽證許可的時間,也完成了環遊世界夢想的一部分。也有些人,是有生涯規劃的,是利用再當地想要把外文學好,也能遊歷他國,又能夠減少家庭開支,同時甚至有打算在當地念個學位者。也有人純粹是想要賺點外幣,因為眾所皆知,在海外即便是個打工仔,在扣掉物價水平後,依照台灣人勤儉的作風,想要存到一兩桶金不是夢。這也是我們這裡正要探討的地方。
    的確,台灣現在的勞動環境,究竟好還不好,問問現在有在就業的人就知道了,這裡也不用多說啥。然而,不變的就是雇主都是想盡辦法減少成本,減少成本的首要目標就是人事成本,也因此在台灣居大不易的情況下,如果沒辦法短時間內擠進公職的窄門,也不願意簽志願役,或是到一些相對比較高薪的行業。那麼到海外工作相對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或許有論者言,台灣的年輕人就是草莓族,根本吃不了苦。然而,眾所皆知,台人到海外工作,多半從事的是勞力密集的行業,像是牧場、農場、工廠等,也有不少是從事服務業。難道這樣也能說台灣年輕人吃不了苦嗎?事實上,這些行業在台灣也通通都有。牧業方面,台灣雖然牛羊類較少畜養,然而雞和豬卻是相當地多;農場類方面,先不談糧食作物,光是經濟作物類的茶葉、水果等,就不見年輕人的蹤影,相對地,卻是外勞充斥。工廠類的更是不用講了。那麼究竟是台灣的產業環境留不住人,還是台灣年輕人不能吃苦?我想這個證明題也不需要在這邊再來一次了,反正各大報章雜誌與各家電視與電台的名嘴早已經幫我們證明很多次了。
     那麼究竟台灣的產業環境,還有沒有解套的方法?依管見,至少勞基法能夠落實,大概就能夠解決很多問題了。產業外移的問題,只能靠著產業轉型來解套,基本上我非產業專家,這個問題就留待其他專家解決。對於這些外流的台灣人,反而是國府必須妥善協助,因為也許這些台灣子弟兵們,能夠成為台灣另一方面的宣傳。畢竟台人到海外,能夠以相對優質的水準走遍天下,也似比其他國家的移工更能融入當地社會。
    在這裡,我僅以拙文,向在海外打拼的台灣子弟兵們,都能夠平安返回台灣,能夠衣錦還鄉,改善在台灣的生活,也能夠讓全世界都能夠看見台灣。

【台7線-都會觀察】離鄉背井的台北人

/ 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 創會理事長     綠色和平「七年級看台灣」廣播節目主持人 陳宥

  電影「候鳥來的季節」,導演藉著敘述每年冬季到台灣的候鳥,縱使留下來定居仍想著故鄉的故事,來訴說一個從雲林離鄉背井到台北的男主角,其身邊關於鳥類與生態保育,以及圍繞在他與家人身邊的親情、不孕夫妻、外配來台、地層下陷,以及底層人民生活艱辛等各類社會議題。

  雖然凸顯了現今社會所存在的部份現實,但除了那些離鄉到台北生活的人們之外,由於經濟的不景氣,物價與房價的上漲,反而使住在台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在地老台北人,成了不得不離開心愛故鄉的外縣市移民,幸運者或許只需過一條河到新北市,其他人甚至不得不移居到更遠的縣市。

  「台北居,大不易。」近幾年,由於政策的錯誤,導致台灣經濟不佳,景氣連續十個月亮起藍燈,經濟成長率降至一點多,甚至面臨保一的慘狀,房價的大幅上漲,使得民眾就算工作一輩子,也未必買得起房子,而油價與電價的屢屢上漲,也使得物價全面的上升,台北市成了最難生活的ㄧ個城市;當物價上漲無法控制,房子又成了商品,任由投資市場自由哄抬,原本生活在台北城的老台北人,為了生存,也只有選擇移居而離開故鄉。

  「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物好康的攏在那,朋友笑我是愛做暝夢的憨子,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早年林強的《向前走》,唱著是到台北打拼的台北夢,那時的台北有著一種”機會”的味道,但曾幾何時,台北成了富人的『天龍國』,到台北打拼則變成《海角七號》阿嘉的「X你媽的台北」,不少老台北人更只能選擇遠離或變成房客,也讓台北從希望變成幻滅,只提出隔空搔癢政策的政府,自然成了最大的凶手。

  民主時代,人民都應該能夠選擇,政府該做的就是給予人們選擇的機會,否則也只是從戒嚴專制走向新自由主義,從政府獨裁變成由資本家與財團控制與壟斷的社會,而台北仍然不是屬於台北人的台北,只是那些階級統治者的台北,台北夢也就這樣破碎得回不去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