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 創會理事長
綠色和平「七年級看台灣」廣播節目主持人 陳宥亘
兩年前的五都選舉,尋求連任的郝龍斌市長,提出「台北青年、希望起飛」政策白皮書,承諾興建4萬5000戶出租住宅,以幫助青年在台北市生活,但兩年過去,台北卻只增加了174戶的公營住宅,而其中租金在萬元以下僅有一戶(一萬五千元以下則為65戶),也突顯了其價格偏高又數量過少的現象,這是郝市府繼「台北好好看」與「路平專案」後,又一個『形式多於行動、宣傳多於政策』的實例,也讓”逐租屋而居”的「都市游牧民族」恐成為連屋都租不起的「街頭遊民」。
1986年的台北市平均房價為7.18萬元,但兩年後1989年卻激增為4.3倍(33.73萬元),引發「無殼鍋牛運動」,讓上萬人夜宿忠孝東路以抗議無力購屋,但台北市的房價卻沒有停止上升,時至近日已高達59.3萬元(8.25倍),新成屋的平均價格更有10.58倍(76萬元),突顯政府長期以來的無作為,甚至是放任,也使得市民,從本來還存有買房期待的無殼鍋牛,進化成只能租屋的游牧民族,關鍵字也從『高房價,多了個高房租』。
高房價與高房租絕對不只是供需問題,政府的政策與做為要負很大的責任。早期國宅政策多以配售為主,加上政府一直以來放任建商與投機客炒高房價、囤積房屋,使得本為民生必需品的住屋成了商品,造成今天的高房價與高房租;事實上台北市的人口數超過260萬人,其中無自有住宅者占24.4%,租屋需求本來就高,加上高生活費,公營住宅應採「量多、價低」的政策,但北市公營出租住宅比例卻僅達到0.64%,離其目標5%(約4萬5千戶)尚遠,而租金對比北市無屋族的平均薪資與最低生活費也確實過高。
在日本東京與大阪等大城市,有租不起房子的遊民,只能在公園搭臨時帳篷聚居,而成為很大的社會問題,台灣雖然還發生此現象,但也開始出現與香港相同的籠民現象(小坪數高房租),在郝市長任期的最後兩年,若仍無法解救都市游牧民族,而放任房價、房租持續惡化,那麼某天在公園出現以帳篷而居的街頭遊民,我們自然也不會感到意外了,天佑台北市民。
本文同步刊登於《ETtoday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