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台7線-文創眼】社造精神:宜蘭大二結社區的內發性

文/王柏鈞

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在於打破對社區的傳統認知,從地理上的定義,回歸到「人」的本質,從人們自主性的發現問題,並藉由共同參與來促成地方價值的凝聚,這整個過程的重要性都不是僅關注硬體上面的整建,而是從問題根源的展開,與社區居民共同解決問題的態度,達到創造人心之華的境界,而整個社區營造的發展,就是社區居民心中內發性價值的展現。本文藉由內發性概念的貫穿,來分析實際案例-宜蘭大二結社區的內發性過程,此過程包含居民自主性的發現問題,並且藉由問題展開地方價值得檢討,在檢討過程中促成地方全體居民的參與,在相互激盪的辯論中產生價值的轉換和創造力的提升,最後,總歸於社區新價值的確立,並且社區自主性而非政府輔導的解決社區的問題並發揮創意。作者試圖透過實地參訪觀察、與社區居民的互動,論述宜蘭大二結社區的內發性。

自主性的發現問題:廟宇保存議題

每一個社區營造的案例都有不一樣的發展軌跡,因此,社區營造沒有固定可複製的標準模式。其中,最不一樣的部分來自於最初問題的產生,也就是社區營造的切入點。大二結社區的問題源自二結王公廟的改建,因為當時廟宇面臨翻修的討論,居民有感於王公廟對其地方的歷史意義,二結王公於二百二十年前由先民廖地從福建省漳浦湖西坑攜到二結建廟供村民祭拜。由於陳跡顯赫,二結王公廟成為當地信仰中心。

目前所見的王公廟是改建於民國十八年,當時二結地區因鐵路通車、設置紙廠而產業興盛,帶動了地方上的繁榮,當時富甲一方的四大善人:張阿富、簡奇才、簡阿才與楊標聯合捐輸重建王公廟,其中,張阿富對建廟之建材尤有見地,特地由淡水、基隆引入五十支衍樑,並採用了堅韌度可達數百年之久的烏心石木,作為廟體建築三川、正殿通樑與棟架的用材,這種材質的沿用在漳州傳統廟宇建築風格中別出心裁。又其正殿樑脊選用了直徑一米的九芎木,而九芎木乃是清嘉慶十五年派任知府楊廷理在蘭地山區廣植的九芎樹,王公廟採用九芎木製成的中樑脊實富有歷史意義,而在建築取材上為王公廟奠下穩固且富地方特色的基礎。因此,這個廟宇附有深厚的歷史意義。而在是否建新廟或保存舊廟的討論中,激發出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也結合了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

由於台灣的工商業發展快速,造成城鄉之間的差距,年輕人口大量外流,而鄉鎮或社區中,留下的都是老人。根據宜蘭縣大二結文教促進會理事長林奠鴻描述,社區內居民每天的生活作息就是收看八點檔的連續劇重播,作為他們唯一的消遣,所以如何為這些社區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甚至是一同參與公共事務,成為大二結社區的問題點之一,隨之,也開始將社區內廢置的建築,或是連結社區產業打造體驗型的文化產業,包括二結穀倉保存活用(結合二結地區健康農業的農村生活館)、二結紙廠部分廠區之保存活用(結合二結地區市街活性化的產業再造計畫)、二結車站鐵路文化再興(結合太平山森林鐵道歷史)等社區生態博物館初構輪廓。

地方價值的總檢討 -對環境的態度主張

在王公廟的保存討論中,社區居民開始思考一個他們不曾思考過的問題,也就是這個地方的價值,有著社區原生植物的復育計畫重新連結人與水圳關係的親水空間。水利會為了維護與疏浚,對境內灌溉水圳進行全面整治為U型水泥溝壁,促進會為擔心流經大二結地區已經一百八十幾年的二結圳,會面臨同樣的命運,經過大家開會討論,獲得共識,決定透過各種管道來避免水圳被整治,但過沒幾天公部門已經開始動工,而居民希望隨保留舊水圳,他們的主張是,社區生活環境的維護,必須靠居民自發性及積極行動來完成,於是邀請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展開一連串的討論,並將其規畫構想向相關單位說明。規劃朝向社區生活記憶連結的空間設計、以人為本的社區民眾空間使用設計。它是一條充滿親水空間傳統記憶及非常生活化。計畫中將水圳流經的地方,依照環境特色規劃為九個區段,區段的規劃是考量,滿足實際功能需求以外,要有社區歷史意義的呈現,連結人與水圳的親水空間,社區植物。

在這個步道的規劃上,完全以「人」作為出發點,也是內發性的表現。這個步道規劃原本並無法執行,但剛好公路局要在水圳旁邊辦理道路排水系統的改善工程,因此促進會抓住這個機會,開始與公路局、水利會、五結鄉公所展開了三年不斷的溝通協調,雖然這過程總是有不同聲音與衝突,但二結居民遇到了熱心的公務員,還有居民內發性的參與,而達成任務,完成生活步道。

建立社區主體性 排除政治派系

社區的工作推廣,其實是以較為左派或是接和群眾社會運動方式,來與政府或傳統政治派系抗衡。因此,社區組織對社區公共事務的推動深深影響社區政治生態,在這一點上,大二結社區促進會扮演了絕對自主的社區工作角色,將政治人物排除在外。雖然社區組織很難避免地方派系或政治力量介入,大部分社區組織為了在社區事務取得一定主導地位,掌握經費和社會資源,常常要與所謂的地方派系結合,因此通常會安排里長或村長擔任理監事,而這樣就成為地方派系的樁腳。

為了要避險這個困局,大案結社區在組織章程中規定,政治排除條款,政黨或民意選舉出來人士,不得擔任本會理監事,為社區營造的理想性建立良好的的典範,由居民自主決定社區事務。


價值的轉換和創造力的提升- 社區資源的擴散


地方價值達成共識後,就是社區整合所有資源,而將其資源轉換成為具體的效益,這些效益並非純粹經濟上考量,而是在既有的文化條件下發展出來的,達成文化產業化的目標,在這過程中,建構文化產業發展平台機制,結合社區居民的力量,整合大二結社區之文化資源,並擬定發展文化產業之整體策略,大二結社區成立了「大二結生活工藝學校」,將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創意源頭以及研發中心。希望促成參與社區營造人力有待培訓與傳承,也改善人力的不足最感困難,社造最需要長時間配合與呈現。在參訪中,我們也體驗了紙的製造,二結社區的紙廠曾經每三戶就有一戶是在紙廠工作,如今紙廠漸漸沒落,而社區居民將這份情感主和成為一種體驗,發展成一種文化產業,在製造紙張的過程,深深體會居民與紙之間的感情聯繫。

從二結社區的整體發展,可以清楚的看到內發性觀念發展歷程。內發性是「地區居民自己發現,並主動提出地區的問題,進而尋求解決之道,已達到自律自立的目標。」從一開始廟宇改建與保存的問題,讓社區家長會成員行動,並且開始凝聚討論,透過辯論找到問題點,找到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來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居民摸索出一套屬於這個社區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將這方法落實在其他公共事務上,包括水圳的規劃,這個時期居民已經有對於社區的價值主張,也了解到以人為本的哲學,當所有居民開始有默契並有經驗可循時,就可以讓整個社區動起來,也讓我們在參訪時可以處處在小細節深受感動,也是社區營造標榜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