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引用自民主進步黨) |
文/輪值主筆 曾奕嘉
1月,民進黨於中執會及臨全會通過了不分區立委的提名制度,決定由黨主席蔡英文籌組7到9位的「社會賢達」擔任提名委員,經中執會同意提名委員後,再由委員會包裹式的提出不分區名單,送中執會三分之二多數決通過產生人選。
隨之而來的評價相當兩極:有人認為這是黨主席的擴權,因為黨員不僅失去投票權,所有人選都得經由黨主席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出,才有被中執會表決的機會。但也有人反駁,表示比起以前黨主席能夠直接指定1/3的不分區名單,現在反倒是剝奪了黨主席原有的權限。
不可否認,就初選制度來講,民進黨總是在提名制度上,展現極大的彈性,或許正如同聲明稿所言,「因為每一次選戰都攸關黨未來的發展,因為隨著政治情勢演變我們必須精細佈局,所以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檢視提名的策略,究竟能不能符合當前的需要。」但即便如此,反彈意見仍應獲得正視,畢竟這對許多遵循前制、很早就佈局參選不分區的人而言,無疑是一記悶棍,也勢必會連帶攪亂到區域立委的角逐行列。
擱置這些爭議不論,我們對「社會賢達」這個名詞感到好奇,因為它夠模糊,給足了大家想像空間,尤其在外界普遍都視之為「派系分贓」的此刻,蔡英文主席心中的社會賢達究竟是哪些人,會提出哪些委員人選,是相當具有指標性意義的。
所謂「社會賢達」,根據教育部辭典,指的是具有社會聲望的人。而社會聲望的判斷多半源自於「職業聲望」及「教育程度」,若僅從這兩個面向去篩選,勢必涉及到階級的排除,像陳樹菊、崑濱伯這類具備正面意義的人選,便可能不被納入考慮。倘若社會賢達指的是特定領域的專業人才與普世價值的推廣人物,如此一來,我們便可預見學者專家或社運代表的名字名列其中。當然,這份社會賢達的名單,也有出現黨內大老的可能性,畢竟要提出的是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聽取黨內先進的意見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大膽的去猜想,社會賢達所具備的世代意義,意即:是否可能延攬年輕一代的人選擔任提名委員呢?
所以,前副總統呂秀蓮說「希望英明領導可以應付…」,其實還蠻中肯的。因為要在7到9個人選中,盡可能網羅各界的社會賢達,這不僅是直接檢視黨主席蔡英文的思維,也關係到民進黨所欲打造的政黨形象。也因此,蔡英文主席所籌組的提名委員會,是相當令人期待的,因為民進黨的形象能否提升,以及這個提名制度是否能夠就此沿用,都有待名單公布時,才能見真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