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于文
在最近十幾年之中,台灣的社會福利網絡不斷擴大,一部又一部的福利法案被立法通過,使台灣社會建立出更加綿密的福利安全網絡。在此同時,國內有許多學者與實務工作者開始倡議,台灣應該朝向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的坦途邁進,雖然筆者認為以台灣社會的現狀,要達成福利國家的共識還有待加強,但這確實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而福利國家有其優點,當然也有缺點。正好在撰寫此文時筆者正在澳洲昆士蘭洲(Australia Queensland),也正好因為布里斯本(Brisbane)的百年大水,成為全澳洲的話題焦點,也意外地,讓我與澳洲居民閒聊中,發現布里斯本(Brisbane)大水與福利國家之間的巧妙關聯。
翻開澳洲的歷史,不難發現,澳洲與英國有著緊密的連結關係,直到現今,在澳洲的憲法中,仍然以大英國協為宗主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澳幣上會出現除了庫克船長與袋鼠的大頭像外,還會出現英國女王的頭像的原因。也因此澳洲的福利制度承襲英國,甚至青出於藍,主因是澳洲地廣人稀,礦產資源豐富,使國家的財政足以負擔福利人口之所需,但隨著布里斯本的大水,也淹出一般澳洲民眾對於福利制度的憂心。
福利國家危機在教科書上面常有的是,財稅危機、經濟危機、道德危機、合法性危機等等,但礙於篇幅,我難以一一說明,簡言之,一位澳洲的公民告訴我「這是一個一半人養另一半人的國家」,越來越多的福利依賴人口,漸漸啃蝕掉國家的預算,這樣的依賴問題,尤其在澳洲原住民的身上,更加嚴重,根據資料顯示,澳洲的原住民成為最嚴重的社會缺失,舉凡住院率、自殺率、就業率、入獄率、兒童夭折率等各項指標,原住民所佔的比率已經從過去的兩倍驟升為二十倍。另外,以砂眼為例,在澳洲砂眼幾乎成為原住民特有的疾病,傳染率之高,使澳洲成為砂眼傳染率極高國家中,唯一的已開發國家。此外,澳洲的原住民平均壽命比澳洲白人少了二十歲。所以澳洲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解決相關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白人雖然在統計數據上沒那麼高的嚇人,但其原因並不是白人不具福利依賴性,而是整體白人的人口基數多於原住民,所以在統計數據上,所佔的比率也就不這麼驚人。
另外,與台灣生育率極低的社會很不同的是,在澳洲你隨處可聽見小朋友的嬉鬧聲,在這裡住上一星期所看見的小孩數量,足夠你在台北街頭看上一整個月還多的多,原因在於澳洲的兒童福利相當完善,也就是政府將兒童視為國家的資源,所以只要你能生,政府就幫你養,這也無疑是為福利依賴家庭開啟另一扇福利資源的大門,結果就是越貧窮的家庭,生的越多,生越多就需要更多資源,只好繼續再生,如此不斷循環,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福利依賴,已演變成世代間的福利依賴移轉。附帶一提的是,由於澳洲的福利政策,對於失業者的所得替代率相當高,也使得享受福利資源輸送者,找工作的意願與動力,大大降低,使澳洲的福利依賴越來越大,福利花費越來越多,逐漸啃食其他預算。
一位澳洲的公民告訴我,布里斯本(Brisbane)會淹水除了降雨量過大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福利做太好,大多數的國家預算都拿去作福利服務,導致許多基礎建設無法順利翻新或升級。這是值得我門深思的一段話,原來單純的大洪水,背後竟也與福利服務有所關連。在現行的澳洲財稅政策中,為了要支應龐大的福利支出,有工作的人口必須要繳交龐大的稅金。同時他也氣憤的告訴我「那些人整天都不工作,只等著向政府要錢,而辛苦工作的人,一半的薪水都給政府了」。在我們交談的最後,他語重心長的說「這樣一半人養另一半人的國家,怎麼會進步呢」
反觀台灣,台灣社會是否適合福利國家?答案顯然還是混沌不明,福利國家加重了社會連帶,減輕責難個人,但相對的高稅金的財稅走向,是台灣社會可以接受的嗎?若社會連加稅這個基本前提都無法接受,那福利國家的夢想只好先束之高閣了。是否走向福利國家,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不管答案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起碼先讓社會有共識,才能讓台灣現今的福利亂象,走出更清晰的大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