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台7線-賣肝者言】經濟成長下的結構問題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預估今年度(2010)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達到13.5兆新台幣比起去年度成長9.98%,人均所得也成長至18472美元,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好的經濟數據,從帳面數字上看來台灣的經濟已經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造成的不景氣,甚至是已經超越金融風暴前的所得水準,經濟成長固然可喜,但在這麼亮眼的數字下卻掩蓋了台灣經濟結構從金融風暴前到現在越來越惡化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舉例而言,若我們細看今年經濟成長下亮眼數據的結構,會發現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 “固定投資”與“存貨變動”價值大量增加的貢獻以及部分淨出口的成長,其中包含房地產、機器設備、半成品以及尚未銷售出去的成品,也就是說今年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全球金融風暴下,各國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得資產價格只跌回升的貨幣效果,推升了房價、存貨等有形資產的價值,但卻對實質產業生產的復甦效果有限,因此失業率雖然緩步下降卻不及資產價格上升的幅度,因此在薪資水準方面,除了與資產價格、原物料等以外的行業,薪資調升的幅度就相當有限,甚至有扣除物價上漲率後,造成實質薪資負成長的現象,與房價上漲的幅度、速度相比差距就會更加明顯,因此造成所為的經濟“無感復甦”,一般的民眾就很難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實質利益,反而覺得房價又更貴了,其實反映的就是經濟發展結構導致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

台灣長期是一個出口導向的國家,從過去輕工業、手工業出口擴張客廳即是工廠的年代,產生了許多的中小企業所以一般大眾很容易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好處,到了近三十年,在環境變遷與政府的政策鼓勵下,中小企業的數目逐漸減少,開始朝向發展石化、電子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創造了新的一批資本家以及科技新貴,在產業的轉型中,經濟成長的動力與利益卻越來越集中在幾個特定的產業,到目前為止電子業的出口經常性占國家總出口的一半以上,然而從事電子相關行業的勞動人口卻並非是總勞動人口的一半,反而大多數的就業人口集中在與內需消費市場為主的服務業,在這樣產業與就業人口發展失衡的結構下,若經濟成長只是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產業,那麼一般的社會大眾就很難直接感受到經濟成長帶來的好處,反而很容易感受到幾個特定賺錢產業集中投資在房地產炒房的負面效果。

經濟結構的失衡並非一天所造成的,因此調整產業發展結構也不會是一兩天的事,然而這個問題卻持續造成所得分配的惡化,因此政府有必要提出長遠的解決之道以改善產業結構失衡到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而並非盲目追求短期容易看見的“數字經濟”,一味宣傳經濟成長率到達多少、人均所得提升了多少,卻忽視了隱藏在數字底下的結構問題,忽略一般大眾對於所得分配持續惡化的痛苦與焦慮感,因此,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才是目前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才能真正的讓一般大眾對於經濟成長有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