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rian崇祐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移動快速、互動增加、沒有界限的世界,面對當前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動世界,我們難以獨善其身、獨立運作,因為世界的動態變化將左右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必然參與全球社會,我們應該經營地球社區,我們可以貢獻人類文明,而在我們獻身以前,我們必須養成、提升與拓展我們的國際觀。國際觀是一種心智模式,一種國際思維的能力,即在思考問題時,能展現視野的移動力,以國際的視角與情懷,融入地球,透過對話產生生命經驗與情感衝擊,藉由體會產生個人的獨特見解。每一位國人都涵養宏偉與豐富的國際觀,自然會對於外交事務有更深層的關注與瞭解。
想要增進與強化寬廣與開闊的國際觀,觸發對我國外交事務的關心與探究,必須要培養一項能力,掌握三項內涵,追尋五個攝取途徑,以及創設三個新平台。首步要培養的就是「訓練國際語言的能力」:雖然擁有國際語言不盡然代表具有國際觀,國際觀不全然以是否有熟練的國際語言來做判定,但是語言畢竟具有穿透力,透過語言的傳遞,能和不同世界與時間的人們交往與對話。想要開展寬宏的國際觀,具備相當的國際語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因為這是接軌國際的重要橋梁。我國目前學習國際語言的管道多樣化,無論是正規的學校教育、補教機構,或是透過教材媒體自學,都是充實語言能力很好的途徑。
寬懷的國際觀有三項重要的內涵,第一項內涵就是要「找到台灣的自我座標」:建構正確、健康的國際觀就要觀察與確認我們的戰略位置,國際觀是從自己所處的地方出發,在本地和本地以外的世界交流,在自身和自身以外的人群互動。看到別人就要反觀自己,深刻瞭解在全球局勢中台灣的座標位置在哪裡?社會與文化等各領域、各層面在全球架構下的地位與意涵何在?有何異同?如何截長補短?我們要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和挑戰,要熟悉,懂得善用台灣地理、軟實力的優勢,提高台灣融入環球社會的信心與能力,確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並且從自我做起,一層一層運用影響力,讓自我影響社區,讓社區帶動城市,讓城市啟動國家,讓國家突破亞太,讓亞太改變世界。
第二項內涵就是要「認知世界的基本局勢」:國際事件的演變經常與背後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因素有關,明瞭世界系統運作的基本格局、法則、架構與脈絡,注重全球形式發展,就能理解事件的可能走向與長遠發展趨勢,推估、分析國際情勢。例如,西方在大航海時代征服與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社會要承擔弱勢者的責任、讚美與崇敬婦女等價值是起源於基督教文明。第三項內涵則是要「接觸國際大小事件」:我們要將視野擴及全球,隨時關注世界的動態變化,擷取與更新最新發生的國際大小事件,進一步理解、探究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歷史、教育、思想、理念、民族性格、產業經濟、法規制度、生活習慣、家庭生活、人文精神、風俗文化、思維模式、做事態度與方法等精隨,從中了解彼此國家相互的差異,尊重多元的文化系統。
引進、攝取深入的國際觀有十一個管道和途徑,第一個攝取途徑為「自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延伸觸角」: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現象中其實有許多方便、輕易接收國際新知的情境,應該善加珍惜與把握,由此點燃源源不絕的動力和熱忱。例如,國際賽事便是一個千載難逢,激發國際事務探討興趣的時機。每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杯足球賽,我們對於舉辦的城市有多少的認識?地理位置在哪?位在哪一洲?哪一個國家?有何特色?看到盛大風光的開幕進場,透過轉播螢幕,看見各國飄揚的旗子與活力奔放的運動員,我們可以在腦海中一一的去認識、複習每一個國家。關注國際賽事,跟世界一起感動,同時累積國際觀。
當我們感覺冬天溫度變暖,夏天天氣爆熱,四季愈來愈不按常理運轉,這與全球暖化有極大的關聯;今年的溫布頓網球公開賽,來自台灣的網球好手盧彥勳表現大放異彩,擊敗美國重砲手羅迪克,打進前八強,卻不敵名將德約科維奇,我們是否知道德約科維奇來自位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塞爾維亞?是否知曉這個國家曾是南斯拉夫聯邦一份子,2006年走向獨立?以生活經驗來連結到世界是擴展國際觀很有效的方程式。
第二個攝取途徑為「大眾傳播媒體」:新聞媒體原本應扮演讓大眾充分認識世界脈動的角色,可惜當前普遍的報導取向無法增強觀眾具充足的國際觀,不是取材腥羶色、生活化的新聞,不然就是看問題過於初淺、浮面。有關國際政經新聞的內容和篇幅不多,更遑論分析、回顧事件起源、意圖、脈絡的深掘探討,這是一大隱憂。我們可以收看國際新聞頻道,盡量穿插不同新聞媒體,涉獵各種立場的觀點,如此才能建立宏觀的視野,通盤了解國際知識全貌,培養國際見識,掌握國際主流價值。
第三個攝取途徑為「網際網路」:台灣的網路幾乎沒有受到管制,開放的網路環境,提供多元的國際資訊,言論自由暢通,是我們充實國際觀的重要媒介。即使沒有出國,人在台灣也能精準掌握異國情報。我們要揚棄被動心態,主動善用網路資源,如海綿一般盡情吸收各種國際新知。我們更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國際交流,和國際間不同國家的人民往來,藉由FACEBOOK、E-MAIL、MSN等平台,自由自在的與國外朋友溝通、互動與交流,明瞭別人的思考與想法,進行知識的流通,從中擴展自己的格局與視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多元價值觀。
第四個攝取途徑為「觀賞影片」:從觀賞影片來建立國際觀是最簡便且深具效果的方法,影片中的畫面能鮮活呈現各個國家的風貌、生態環境,劇情則傳達風俗習慣、思考模式,而影片的租借容易、內容精彩,是養成國際眼光與國際心胸較具吸引力與輕鬆的管道。第五個攝取途徑為「旅行」:出去走走,到國外在地深度旅行的體驗是獨一無二、刻骨銘心,在輕鬆與自在的氣氛中發現異國一景一物的驚奇,自我內心與世界的對話、衝擊與感動必然終生難忘。
我們要增加豐富的國際觀,還要創設三個新平台,第一個平台是「國際活動社區化」:每個社區都可以是國際活動的舞台,定期舉辦國際交流活動,邀請社區內的外籍人士一同來參加,藉由接觸、認識、談天、分享、了解與激盪,不僅能廣交天下朋友,結交不同國籍友人,接收不同國家的風情、凝聚情感,也能開拓國際視野、開闊思想、拓廣眼界,從中去除對不同膚色的刻板印象,培養相互尊重對待的態度、心胸與氣度。第二個平台為「學校廣泛開辦國際知識通識課與活動」:校園教育是建立普遍國際知識的重要場所,舉凡國際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化、地理、宗教、科學等面向都應透過有關課程傳授與教導,讓學子將基本的國際知識裝進腦海裡。將國際知識納入通識課程,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國際常識,一定的認識才有思考的空間與方向,進而逐步建立經濟、政治、歷史等深入的國際觀。學校也可舉辦國際交流活動,邀請國際人士來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體驗異國文化,學習外國人的思考與互動模式。
第三個平台為「鼓勵國際關係的研究與研討」:政府或教育單位應獎勵「國際知識讀書會」的舉辦,讀書會的舉行除了可以建立閱讀習慣、訓練思維、增加樂趣以外,成員相互之間的傾訴溝通、心得分享、心靈啟發、世貌想像將讓國際的知識持續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流動。專家學者與研究人員如能以國際關係中的現象做為研究主題,如此對於國際課題便能深入了解,透徹全球化下各領域台灣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台灣在國際環境中有先天上的劣勢,主權沒有獲得絕大多數與主要國家的承認,重要的國際組織不得其門而入,國際事務也無緣插手。我們不需悲觀,視野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們要懷抱突破的意志,跳脫既有框架,放棄狹隘角度看世界,勇於跨出一步,一步步走向海闊天空、無限寬闊的世界,提升我們的國際觀,關注與瞭解我國的外交事務。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同來重視國際視野的重要性,補足國際觀的不足,敞開胸襟、擁抱國際、放眼天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現屬於自己的最佳姿態,做個思考多元、格局放大的現代世界公民。相信透過學習一項能力、掌握三項內涵、追尋五個途徑、創設三個新平台的步驟,我們的國際觀培養將能發揮最大功效、渾然天成,逐漸成為台灣軟實力的資產和優勢配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