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台7線-哈客族】台灣史上最大戰役「乙未戰爭」

/陳光軒


最近,隨著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上映,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意識等諸多議題,再度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但各位或許不了解,早在一八九四年因中日馬關條約,中國將台灣割讓日本,日軍在一八九五年接收台灣,即遭遇到以客家人為首的台灣義勇軍奮力抵抗,史稱「乙未戰爭」。


歷史的背景,一八九五「乙未」這一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當時台灣在毫無機會參與意見討論的情況下遭到割讓,許多熱血的台灣人紛紛出來抵抗,爆發了首波抗日行動「乙未戰爭」,時任台灣巡撫的廣西人唐景崧、苗栗士紳丘逢甲,在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創立了台灣民主國,以唐景崧為首任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民兵司令),並招募了史稱「客家三傑」的,苗栗銅鑼秀才吳湯興、苗栗頭份秀才徐驤、新竹北埔金廣福的姜紹祖,並組織了新苗軍、敢字營等客家義勇軍,準備以自己的力量守護台灣。緊接著,北台灣的抗日行動由唐景崧回到自己的故鄉廣東廣西招募士兵來台灣,沒想到這些廣東兵根本不願意打台灣獨立戰爭,士氣低迷,台灣民主國也在十天內迅速瓦解,唐景崧、丘逢甲等人見大勢已去,也先後逃到中國,而吳湯興等人所率領的客家義勇軍,則是繼續堅定的為抗日做準備。


529,日軍從澳底登錄,並在台北舉辦「始政典禮」,一路下來都相當順利,並無遭受抵抗,直到到了三峽才受到「三角湧義民營」抵抗,緊接著就是由吳湯興等人為首的「新苗軍」阻擋,義勇軍雖然多以「竹篙逗菜刀」就上戰場作戰,但熟悉山地地形的客家人,用游擊戰術,成功阻擋了日軍南下的進度,打下名號後更吸引了閩南人、原住民甚至婦女一起加入戰鬥,讓日軍無法分辨誰是「良民」誰是「武裝份子」,最後使出撒手鐧「無差別掃蕩」,而後雙方會戰於彰化八卦山,由於武器、戰力差距過於懸殊,義勇軍終遭攻破。而帶領義軍的客家三傑也相繼壯烈犧牲,吳湯興戰死於八卦山,徐驤戰死於斗六,最年輕的姜紹祖(19歲)則是在新竹被俘虜後在獄中服毒自盡,總計這場乙未戰爭,義勇軍戰死的學術統計是14000人,百姓更是不計其數,日軍領軍的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是陣亡的日軍將領,戰死兵力則有164人,病死4642人,軍夫更是超過7000人。


從乙未戰爭到霧社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道地的台灣精神,是一種保鄉衛土的愛;一種寧死也不願被沒得到自己同意的民族來統治自己的精神,這也是我們祖先四百年來的夢,就是自由的夢;就是當家作主的夢;就是自己做主人的夢。引述一段乙未戰爭中吳湯興在台北城淪陷時寫的詩句「聞道神龍片甲殘、海天北望淚潸潸,書生殺敵渾無事,願與倭兒戰一番。」,又姜紹祖在被俘後服毒自盡前寫下的一段自輓詩「邊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敵夷」,可看的出當時的台灣人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表明了熱血男兒抵禦外侮,寧死也不想讓異族統治的信念,他們的行為,可謂是一種犧牲、壯烈。


可悲的是,客家人在這場戰役中扮演主角的角色,卻無法在歷史上完整的呈現,過去呈現出來的台灣史,都缺乏客家人觀點,某些傳統史料或教材,會特別用民族主義來詮釋乙未戰爭,並相當推崇當時拋棄台灣逃亡中國的丘逢甲,因為丘逢甲曾參加國民革命,喚醒台灣人共同抗日的歷史經驗,以維持國民政府的正統性,更方便塑造出大中華民族的形象,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客家人不是個排他的族群,但也希望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客家文化能被社會接受、認同。


在台灣建立族群尊重和包容、休戚與共的精神,才是歷史教育最重要的基礎,更是凝聚「台灣共識」的關鍵。乙未戰爭先賢先烈們認同這塊土地,守衛台灣的英勇行為和精神,如果能清楚明白地傳達,彼此因此認知、瞭解,進而尊重,便不會因為對歷史的「無知」而被有心人士挑撥分化、操作族群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