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于文(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生)
在課輔班中,即將升上國小二年級的吉吉,反應和學習能力如同一般小孩,但在班上成績卻是落後的,最大的原因是吉吉到了小學才開始受教育。吉吉家裡情況無法負擔她上幼稚園,ㄅㄆㄇ、看時鐘、加減法…等,對吉吉而言都是新接觸,對其他上過幼稚園的同學而言卻是複習,並不是能力的不足,而是接觸學習時間的不同。
現今社會安親班、補習班林立,原因出在許多父母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讓現在的孩子除了學校課業之外還需學習非常多課程、才藝,且年齡層一直往下降。學齡前的孩子許多已被培養許多才藝或是先學習國小課程,這樣的做法需要許多金錢的支持,或許真能讓孩子與未另修習的孩子拉開程度距離,但反觀另外一群沒有多餘金錢讓他們上安親班,只能就學校課業為準的學生們,這樣和有錢能學才藝的孩子所拉開的距離對他們的影響、對家庭的壓力,是很值得我們去省思現今這樣的一個非正規卻成正軌的走向。
教育被視為窮人翻身的機會、一個脫貧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卻會被窮人本身生活條件給限制。就如同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其著作《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中所言,教育將成為成本昂貴的投資。
家庭無法供給足夠資源給孩子,使得在資源匱乏條件下成長的孩子,比起一般孩子少了許多接觸知識的機會,包括書籍提供、學習才藝、去安親班等,這些資源大多是需要金錢投資,貧困家庭卻無多餘金錢能這樣投入孩子教育,而這樣的差別慢慢累積最終常會使貧困家庭中的孩子無法有足夠的資本及立足點和一般家庭孩子競爭。
另一方面,撇開學校之外的學習不說,以正規教育來說,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就學及升學背負著一般家庭孩子沒有的壓力及不同的期望,能不能升學不只關鍵於孩子在課業上的表現,還必須審視家庭經濟和家庭期望。許多中斷學業的貧困家庭出生的優秀孩子,是因為家庭需要他分擔經濟壓力。在大多貧困家庭扶養人眼中,孩子就業比就學更實際,有基本知識以足夠,當下的分擔更為迫切。
在現今社會中,許多孩子的成就可說是以錢堆積而來,從小到大的多項才藝學習、想跑在其他孩子之前的安親班,孩子仍無成就,最終一招是送至國外讀書,等於用錢買學歷。但貧困家庭的孩子唯一資源和學習途徑即在於學校教育,因為同儕都預先上過課程,導致老師在課堂上進度提快,受影響的即是未曾預先上過課的學生,稍一不注意,在班上程度就慢慢落後,接下來的發展我想並不是我們樂見的。
義務教育看似平等、不負擔,但隱藏在其中的公開化風氣,仍是告知著這現實世界就算是教育仍是以金錢為主,金錢所能買到的資源攸關著學習和教育,這是無可否認的,這樣的不對等和窮人的反向被壓制情形只會隨著時代進行更加嚴重。
現在的教育觀念偏差已經越來越嚴重,孩子們悠閒玩樂時間被犧牲,充斥的只有不停的補習、補習、補習,而貧困家庭孩子卻缺少這些用錢堆疊的機會。現在家長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一個個偷跑,但真正守規矩在起跑點起跑的孩子卻成了輸家。許多的機構試圖提供各項資源(例如:課輔服務)給一些貧困家庭孩子,讓他們也能學習才藝,但有了機會他們卻不一定有時間或家人支持能讓他們去接受資源,或許背負著協助照顧弟妹責任、協助父母工作等干擾情形。希望類似的資源投入能在各地社區呈現,幫助各地這貧窮問題。
在台灣,貧困者面臨的是多重的問題,多重的剝削,造就出多重弱勢的社會位置,要改善貧困者的社會處境,不單單是檢討教育政策,也不單單只是推出幼教免費的政策就能一蹴可幾,我認為,這必須要有更高的政策視野,首先必須將教育政策結合社會福利及人口政策,作為最根本的通盤考量,若人口政策重「質」則偏重制定完善教育政策,若人口政策重「量」則偏重福利政策。要在剩餘的篇幅內說明實屬困難,未來我將會針對該議題再深入探討。總之,教育雖然越來越昂貴,但依目前情況看來,還是最能幫助貧困者脫貧的最佳長程路徑,因此,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改善貧富差距的問題將是政府不可避免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