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台7線-福利社】論NPO組織的災難募款

文/戴于文
近年來,由於世界上重大災難事件不斷發生,使得國人可以經常看見非營利組織在災害發生時的特殊事件募款,常見的除了投入大量成本製作電視節目募款外,還有志工在街頭的募款活動等等。
依據環境資源理論,連結(interdependence)與範疇(boundary)是兩個解釋組織募款差異的核心觀點 CITATION Pfe87 \l 1028 (Pfeffer, 1987)。連結意指組織的工作者如何連結及建立組織內外部的資源,以協助組織或取重要的核心資源。範疇意旨組織工作者應該要能確認哪些範圍是組織資源的重要來源。
非營利組織在進行勸募活動時,除了仰賴內部的人力與財務資源,通常也會希望藉由與企業或基金會合作,來獲得更多的外部資源挹注以及擴大宣傳勸募訴求 CITATION 涂瑞德10 \l 1028 (涂瑞德, 2010)。所以我們可以在災難募款行動中,看到大型組織與企業的結合,或大型組織與媒體通路結合,使社會資源迅速集中至大型機構組織中。
由於重大災變的發生屬於特殊事件,而特殊事件募款(special events)的主要目標包括(1)募集資金與資源;(2)對外宣揚組織的使命或理念;(3)招募志工與潛在的董事會成員以及(4)擴增組織的人際網路與知名度。但特殊事件募款的單位成本通常比較高,而其活動內容的高度競爭、短期與不確定特性,往往使機構本身需要付出比較多的時間與資源來爭取捐款者與贊助者的支持,以致於降低整體勸募計畫的績效 CITATION 涂瑞德10 \l 1028 (涂瑞德, 2010)
要能有效益的募款策略,就要先了解標的群體的慈善捐贈的驅動因素,除了災難發生時的惻隱之心及媒體推波助瀾下所形成的捐助行動外,Schervish(1997)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我們更加釐清捐助者的驅動因素。依其研究結果可知有包含下列項目:
1. 社區參與:個人受到整體社會、社區或團體的影響。
2. 思想架構:決定於個人的思想脈絡及價值信念。
3. 直接邀請:被其他人或組織邀請參加慈善活動。
4. 可支配的資源:個人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金錢或勞力,以影響其慈善捐助的行為。
5. 個人過去生命經驗尊崇的典範與經驗:個人因不同的生命經驗及歷程影響其日後參與慈善捐助的程度。
6. 緊急性與有效性:針對捐智能帶給陌生家庭、個人、社區、組織或國家在急難情況下的協助程度。
7. 人口特徵:個人本身或其家庭及社區環境與組織因素,影響對於慈善活動的投入程度。
8. 內在與外在的報酬:個人捐助或餐與後,得到的正向經驗將會影響個人對於慈善活動的投入程度。
災難及風險往往具有不確定性、不熟悉性、難以預測、地區性,以及造成嚴重傷害等五大特性。尤其是災害的救援與復原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重大災變的發生,常常使得災民及社會陷入動盪危機之中,而政府受限於科層體制之中,以官僚式主義的運作模式為主,往往造成反應慢半拍,緩不濟急,因此,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成為搶進災區第一時間的重要環節,也是集合社會力的重要樞紐。
隨著重大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人民的脆弱性也隨之增加,非營利組織的適時援助成為他們渡過難關的重要契機。非營利組織面對重大災變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募款,機構組織依造自身機構的使命及宗旨,將募得的善款及資源分送到災區災民的手中。因此,身為社會工作者了解組織募款的議題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然而,重大災變的募款與一般性的募款有所不同,災變的募款常常因為媒體的大量報導影響整體社會氣氛,因而使民眾的捐助意願大大提升,大量資源瞬間湧入,也考驗機構組織的應對能力,因此,監督機制的誕生就相當重要,不僅能促使機構組織更加有效益的運用手上的資源,更能經由公正透明的監督機制提升一般大眾捐助組織機構的信心。
在重大災變發生時的募款,計畫必須明確,機構長期以來的聲譽及責信將會影響機構的募款目標達成程度,且在同一災變發生時,常常會有數個不同組織進行募款,這可能讓民眾在無法充分掌握資訊的情況下選擇將善款或資源集中在明星機構中,造成資源過盛或重複的問題。
基於以上的因素,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完備組織的自律與他律:組織自律的部分,乃是希望組織機構能建立起完整、透明、公開的標準化作業流程,並建立一套完整且客觀的效益評估模式。他律的部分,除了政府公部門的介入外,跨組織的督導監督單位的建立,是一項相當好的監督措施。只有將自律與他律做好,提高組織責信才能提升人民對非營利組織的信任。非營利部門的課責機制影響勸募活動的財務公開報導、勸募專業倫理的建、捐贈者信賴基礎的建立與倡議團體在各國勸募規範架構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涂瑞德, 2011)
2. 跨組織的結盟:在台灣非營利組織經常各自為政,在發生重大災變時,依然是依據各組織的各自宗旨各行其政,因此,常常導致資源的浪費。跨組織的整合,將有意願參與災難救助的組織集合起來,依據每一個不同組織的特性,分配責任區塊,共同制定募款標準作業流程,也依據共同客觀標準進行福利輸送及效益評估,共同募款,相互監督,讓資源可以適切分配。
災難及風險往往具有不確定性、不熟悉性、難以預測、地區性,以及造成嚴重傷害等五大特性。尤其是災害的救援與復原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重大災變的發生,常常使得災民及社會陷入動盪危機之中,而政府受限於科層體制之中,以官僚式主義的運作模式為主,往往造成反應慢半拍,緩不濟急,因此,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成為搶進災區第一時間的重要環節,也是集合社會力的重要樞紐。
隨著重大災害發生的頻率增加,人民的脆弱性也隨之增加,非營利組織的適時援助成為他們渡過難關的重要契機。非營利組織面對重大災變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募款,機構組織依造自身機構的使命及宗旨,將募得的善款及資源分送到災區災民的手中。因此,身為社會工作者了解組織募款的議題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然而,重大災變的募款與一般性的募款有所不同,災變的募款常常因為媒體的大量報導影響整體社會氣氛,因而使民眾的捐助意願大大提升,大量資源瞬間湧入,也考驗機構組織的應對能力,因此,監督機制的誕生就相當重要,不僅能促使機構組織更加有效益的運用手上的資源,更能經由公正透明的監督機制提升一般大眾捐助組織機構的信心。
在重大災變發生時的募款,計畫必須明確,機構長期以來的聲譽及責信將會影響機構的募款目標達成程度,且在同一災變發生時,常常會有數個不同組織進行募款,這可能讓民眾在無法充分掌握資訊的情況下選擇將善款或資源集中在明星機構中,造成資源過盛或重複的問題。
基於以上的因素,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 完備組織的自律與他律:組織自律的部分,乃是希望組織機構能建立起完整、透明、公開的標準化作業流程,並建立一套完整且客觀的效益評估模式。他律的部分,除了政府公部門的介入外,跨組織的督導監督單位的建立,是一項相當好的監督措施。只有將自律與他律做好,提高組織責信才能提升人民對非營利組織的信任。非營利部門的課責機制影響勸募活動的財務公開報導、勸募專業倫理的建、捐贈者信賴基礎的建立與倡議團體在各國勸募規範架構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涂瑞德, 2011)
4. 跨組織的結盟:在台灣非營利組織經常各自為政,在發生重大災變時,依然是依據各組織的各自宗旨各行其政,因此,常常導致資源的浪費。跨組織的整合,將有意願參與災難救助的組織集合起來,依據每一個不同組織的特性,分配責任區塊,共同制定募款標準作業流程,也依據共同客觀標準進行福利輸送及效益評估,共同募款,相互監督,讓資源可以適切分配。
重大災變時的相關議題,運用在非營利組織之中還是相當新穎的題目,不管實務界還是學術界都還在探索階段,本篇報告力求以募款捐助的議題作為切入點,希望能在未來的災變中,非營利組織的募款活動,能更具效益,提高責信,讓災難所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