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宥亘。法蘭克
台7線發起人 民進黨七年級黨員
為時171天的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順利落幕,身為執政黨的中央政府與郝市府團隊正在沾沾自喜,因為花博的高參觀人數讓郝市長得了面子,更讓一開始被看衰的活動,成了國民黨的最好樣板,但若重新檢視其最初申辦時所設立的目標,以及台北市的實質改變,再加上其140億的預算,只能說這是郝市長為市民表現如何燒錢的一場白日夢,只期待對於台北的未來,不要是場惡夢就好。
花博花大筆錢,為城市留下什麼?
在一個民主國家,評斷政府的政策是否正確,除了選票就是觀察民調,而筆者認為市民的「幸福感與光榮感」則是影響民調的關鍵;但事實上,政府的政策施行,更應思考的是能達到多少成果作為目標;以此次台北花博為例,其初衷是期待能達到觀光等城市行銷效果,故成功與否,應先檢視當初目標是否達成,並進而思考能為市民或城市留下什麼?根據2006年市府所發新聞稿指出:花博的舉辦,對內促進本市觀光產業發展、國內花卉產業成長,對外促進國際交流,提升我國國際形象。而在花博結束的現在,卻只突顯了模糊的城市形象、灌水的觀光效益,以及未來施政的難題(如現有花卉維護的龐大經費,展館是否將淪為最新蚊子館等)。
政策的目標 應以量化取代文字描述
政府對於政策的目標設定,不應以模糊非量化目標作為設定,尤其是像花博此類以event作為城市行銷者,更應有更明確的量化數字,如獲利多少?增加多少的國際觀光客?城市能見度增加的百分比?或能為城市增加何種印象等。但以此次花博為例,140億的花費,卻只得到28億的盈餘,各級學校強迫校外教學創造的國內遊客人數,6.3%的國外遊客參觀比例,以及花博總製作人丁錫鏞自己坦承「模糊」的台北印象,而台北市政府宣稱的花博效益,其中灌水的間接效益,其數字是採用含外宿費用的國人旅遊平均花費來計算,直街忽略校外教學與北部遊客來灌水,而55萬的國外遊客人數竟誇張的製造35億元的觀光收入,更是強烈不科學的算法。
「模糊」城市印象,是最失敗的行銷政策
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城市行銷者,更應該考量其目標與績效的達成,或許你會認為政府的政策執行,本來就不該以財務作為主要目標,但在經費有限與經費排擠的觀點下,更該思考的是有限的經費,如何編列與使用才是最急迫及最經濟;而對於在地市民來說,最慘的部分,不是花了大筆的納稅錢,只多了幾個蚊子館,少了一堆停車位,或是未來將花更多納稅錢來維護花卉與展館,而是「模糊」的城市印象,成了最失敗的城市行銷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