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台7線-歷史的長河】避談人權的中華文化部長

        
        520馬英九總統就職連任第二任總統,在就職演說上提到了中國作家韓寒與日本遊客在台灣遇到的好人好事,馬英九在演說中將這些台灣人的樂善好施歸因於「中華文化中『善良』與『誠信』的核心價值,已經融入臺灣的日常生活。」翌日,馬英九參加由文建會升格而新成立的文化部成立儀式,在成立儀式上,馬英九則提到希望文化部能發揚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文化部首任部長是曾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龍應台,龍應台也在成立儀式上說到「希望台灣人的文化思維,是銜接傳統和現代的中華文化。」馬英九與龍應台兩人前後不約而同都在公開場合推崇中華文化,並希望在台灣能夠發揚中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價值觀是內在的思考模式,生活方式是外在的行為,內外則是互為表裡,會受到歷史、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演變。簡單來說,日常生活中想的、看的、做的、吃的、穿的…都是文化。而中華文化是什麼?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中華文化,或稱華夏文化、中國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漢文化,是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那麼台灣呢?台灣有沒有文化?為什麼馬英九跟龍應台絕口不提台灣文化?台灣文化是什麼?

        在十七、八世紀漢人移民台灣以前,台灣為南島語族所居住生活的地方,這些生活在台灣的南島語族,各族群之間的生活方式、移入來源、語言、社會組織、體質各方面亦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史前文明階段,台灣就已經呈現出多元文化的樣貌,台灣的高山族與平埔族原住民的祖型文化亦在此時逐漸成形。之後台灣成為荷蘭與西班牙在遠東殖民戰場的一部分,一般來說,台灣四百年史即由此開始。隨後歷經明鄭與滿清大陸政權的統治,漢人(閩南、客家)在這時期大量移入台灣,成為台灣島上的主要族群與主流文化。甲午戰爭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除了日本語言文化之外,殖民者也帶進了近現代化的思想與科技。西方的宗教與商業文明也在晚清與日治時期進入台灣。二戰結束後則由國民政府接收至今。並且因為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敗逃台灣,大量軍民移入台灣,光是1949年到1950年的大撤退期間,即有約100萬中國軍民移入台灣,對現代的臺灣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近年來在台灣因為工作與婚姻而移入的東南亞移民,目前也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份。

        根據以上所述,台灣的歷史與族群呈現多元文化的面貌,歷代政權在台灣留下的遺緒加上各族群間歷經時間的推移,互相交流、通婚,理應發展出具有多元特色的台灣主體意識文化。唯台灣歷代政權均是外來政權,總是將母國的文化以霸權的姿態凌駕於台灣,並且程度不一的壓抑台灣本土文化,台灣文化沒有獨立發展與演化的空間,使得目前台灣文化的面貌看似多元,卻是斷裂而零碎。回到馬英九與龍應台的談話,筆者不評論中華文化的優劣,但是,中華文化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份,身為國家的領導人,不應該也不能獨尊特定某種文化,這是對其他族群的不尊重與不公平,更是與台灣的社會現狀背道而馳。如前所述,愈接近日常生活的思想與行為,愈是接近文化的本質,當總統大官在廟堂之上高談闊論的中華文化,與基層社會每天所見所聞是兩個世界的時候,政府與人民的距離就好像天與地的差異。而文化認同權的意義就是每個人都有權力認同自己所信仰的文化,這也是人權的一部分。因為不是由土地與人民所滋養成長的文化,是不能稱為文化的。

        另外,龍應台在關於籌備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六四事件的談話中,也顯示出她對人權價值的態度。面對立委段宜康質詢,龍應台表示︰「身為政務官,不對特定歷史事件表示看法,人權博物館應真實、多角度呈現歷史痕跡。」「博物館就像一個空瓶子,不能因為她的『作家』身分,就把各種想法放進博物館裡,那未來如果藍綠執政黨改變,是否也可把自己的價值放進博物館,改變博物館的內容?『這是不應該的事』。」當立委鄭麗君問到︰「台灣白色恐怖的加害者是誰?」龍應台回答︰「她不願意回答這問題,並表示她尊重各界對歷史的解釋,這是全體社會應該共同面對的問題,需要專家、學者、社會站在不同立場討論,最後才能達成共識,她不願意簡化歷史。」關於六四事件,龍應台則說︰「今天她不是一個作家身分,而是做為重大決策者,若完全以作家的個人看法做為施政基礎,會很危險。」

        人權、民主、自由是世界上先進民主國家的普世價值,因為台灣過去在戒嚴時代發生過國家迫害人權的歷史,因此在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將過去作為政治犯監獄的建築改建為人權博物館,為這段歷史做一個反省與警惕,這無關藍綠,這就是一種人權價值的表現。但是龍應台今天卻不願正面回應這個問題,這並不能表現出她所要表達的中立客觀的立場,反而顯示出她對人權價值的漠視。反過來講,如果人權價值正如龍應台所說的,需要經由全體社會達成共識才能展現的話,我們是否更應該藉此機會思考台灣社會對人權價值的態度。六四問題亦是,世界各地每到六四總有各式的紀念活動,這是現代人權議題很重要的事件,龍應台怎麼能夠迴避這個問題?難道龍應台的「個人價值」裡不包括人權價值嗎?

        這是本專欄的第一篇文章,剛好藉由最近的新聞話題,帶出本專欄的導論。台灣歷史說長不長,說短卻又蘊含豐富多樣的元素。歷史在台灣這塊土地留下大大小小,有深有淺的痕跡,無時無刻不影響著現代台灣社會。歷史是過去與現代不斷的對話,檢視歷史,現代的人可以反省過去、檢討現在、展望未來。本專欄將藉由討論歷史文化,觀察各種社會現象與政府的施政作為,讓真理越辯越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