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得就要課稅,並且所得越高的個人或法人就應該要繳越多的稅,這是租稅公平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的共識。證所稅做為資本利得稅當中的一環,率先在新任的財政部長上任後,做為稅制改革的第一步,本來應該就改革與檢討長期不公平的稅制給予肯定並且支持,但在配套與溝通不充分的政策運作下,使得復徵證所稅的議題,反而引起資本市場的不安與爭議,不僅稅還沒課到,許多成本造成的政治壓力,就已經迫使復徵證所稅必然走向越來越寬鬆、越來越課不到稅的趨勢。
對於此次財政部操作證所稅提出以下幾點討論與質疑
(一)首先是決策反覆
早在今年二月分,劉憶如部長剛上任時,在還沒有充分研究與討論下,為了安撫資本市場就急著向社會表態不課證所稅(見經濟日報2月3日頭版),而後在賦改會組成後,受到社會各界期待進行稅改的壓力,又在政策不完整、不成熟的情況下突襲資本市場,拋出復徵證所稅的議題引起不安,造成股市交易量急速萎縮,至今仍未恢復正常水準。
(二)證所稅還沒開徵,證交稅就已經短收
在三月底、四月初,復徵證所稅的政策方向由財政部拋出後,不僅造成股市下跌並且成交量急速的萎縮,由均量900~1000多億元的量能潮跌至700~900多億,根據證財政部國庫署署長凌忠嫄在4/23日在立法院財經委員會答詢表示,今年第一季證交稅實徵219.7億元,已經較預算數302億元短少82億元,達成率只有72%;首季證交稅已短少近30%。
(三)證所稅的稅收可能是負數
若以去年度證交稅939億元做為基數,若證交稅萎縮10%則稅收就會短收93.9億元,若成交量減少15%則稅收會減少140.85億,若以全年度成交量減少30%而言,則證交稅將短少281.7億元。
而根據財政部長劉憶如表示,若復徵證所稅,全年度的稅收目標在100億元左右,而且這還是在假設可能被課稅的納稅人,在不逃稅並且有資本利得的情形下,換句話說就是股市要漲而且沒有人頭戶的條件下,才課的到的水準,假設全國的納稅義務人都是善良而踴躍繳稅,並且因為課徵證所以國家競爭力大幅提升因此股市上演慶祝行情…因此財政部順利在明年課到100億的稅,如果真的相信這種條件會發生,那筆者認為這個人吃的東西應該跟一般人不太一樣,所以如果發生第二種狀況,就是因為證所稅的復徵,姑且就不論股市的漲跌,以成交量的萎縮來看,在證交稅的短收就可能超過100億,因此以國家總稅收的角度而言,證所稅的稅收效果很可能是負數。
單位:千元
(四)證所稅難以兼顧公平與競爭力
有所得就要課稅,這是租稅公平的基本原則,也是要課徵資本利得稅最重要的理由,但是在財政小組以維持國際競爭力(鄰近國家如:中國大陸、南韓、香港、新加坡,對個人投資不課資本利得稅並且減稅吸引外資)的理由排除散戶與外資,基本上就會造成有所得而不課稅的問題,比起工作的勞務所得,買賣股票的資本利得不課稅就是不公平,而比起外資本土的法人卻要課稅也是不公平,筆者認為稅制改革不可能兼顧公平與國際競爭力,要考慮的是政府的政策目的是甚麼?而政策目標能否達成。
(五)總結
此次的證所稅從不課到要復徵還是流於政治操作,好像故意提出一個不完善的改革方案,然後引起社會的批評與攻擊最後棄守,然後就放棄租稅改革,再把責任都推給社會,稅制公平是社會的共識,財政部有責任也有義務規畫更完善的改革方案,現行不論是財政部版本或是行政院版本,根本就禁不起進一步的討論與質疑,除了可行性、課徵成本以外,公平性與到底課不課的到稅都是問題,如何避免人頭戶、本土法人是否切割自營部門到海外以外資方式進入股市、股市成交量萎縮的問題…等等等有太多的問題等著財政部說服立法院、說服社會大眾與投資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