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光軒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六千多種語言,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語言在二十一世紀滅亡。
台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除了原本就居住在此的原住民族群外,多數人口是由外地移居到此,主要可分:閩南、客家、華語…等語系族群。
若沒有完善的語言政策,任由高階語言(華語,在台灣泛稱國語)不斷入侵家庭這個親密領域,預計二十一世紀末,台灣也將會產生族群母語滅亡的困境,首先是客語,而後是原住民語,閩南語和華語應暫無此慮。【曹逢甫(1997)的研究顯示母語能力喪失最多的是客家人,其次是原住民,最少的是閩南人。】
客語使用目前現況:
由於國民黨政府幾十年來的語言政策,讓許多族群的母語幾乎遭到扼殺,尤其是本來就相對弱勢的客家族群,更是深蒙其害。而後民進黨執政,大力推動母語復興政策有成,無奈政黨再次輪替後,國民黨並無積極延續前朝客語政策,現今的客語使用狀況,許多家庭,仍處於「阿公阿婆講話孫子聽唔識,孫子講話阿公阿婆鴨聽雷,子孫三代強強要變別種人的窘境」,這是語言滅絕的一大警訊。
客語急遽流失的原因與元凶:
就台灣的族群人口比例來看,客家人約佔六百萬,受到國民黨政權長期語言歧視、摧毀文化的政策下,現今的客家子弟多數不識母語,甚至連自己族群的文化都缺乏認同感。
種族滅絕的原因,不外乎社會、經濟或聚落的破壞,人口遷移造成族群遞減,強迫性的同化政策造成的語言壓制或同化教育,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電視的沖擊。
外國學者克勞斯戲稱電視是「文化的神經毒氣」。
提升客語地位與活用性:
讓客語成為台灣社會不可被忽視的語言,是客語復興運動最終的目標,故提升母語地位和活用性是首要課題,唯有不斷的發聲,才會有存在感,才不致是客家族群往「隱性族群」去發展。
民進黨執政後設立了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客家文化園區,部分國立大學也創辦了客家學院,讓客家能見度逐漸提升,對於增進族群認同、地位提升和語言活用性有顯著的幫助。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未來的路還很長,無論政局如何變化,政權如何輪替,任何復興工程都不應中斷或怠慢,堅持到最後才能水到渠成。
建立公眾客語學習管道:
能廣泛的被運用,才能提升公眾對客語學習的意願,許多學校有母語的集中教學,但缺乏對外的聯結,除了學校體制內的教育之外,在家庭、社區也應營造客語的學習環境。
如何提升,或許可朝以下方向去發展:
1. 運用商業行銷的手法來喚醒語言意識、促進語言使用、改變語言態度和形象。
例如前客委會主委葉菊蘭任內,就曾提過「哈客」的口號,用年輕的口吻來
行銷客語之美。
2. 公共標示和商品標語客語化。
3. 融入客家元素,大力推動、製播客語卡通、戲劇,而非用現成的戲劇做客語配音。
4. 從教育做起,提倡欣賞差異文化的精神,破除華語主義的偏見,創造台灣真正的多元文化精神。
5. 教育、學術、電腦科技、傳媒等各種語言溝通功能、語言本身的詞彙、詞句、用語的發展精密化,將客家文學書面化,讓客語詞彙也能和華語、台文共存共榮。
6. 倡導雙語言政策,讓國人對國、母語並重學習。
結論:
語言的復振是多面向的工程,若單靠教育、傳媒,無法真正得到效果,還得配合一貫的政策,長期的紮根,方能有所收穫,故政府的態度,將決定一個語言的興與衰,過去國民黨政府長期忽略族群語言的傳播權,完全未考慮維護其他不同語言族群文化的需要,讓本來弱勢的客家人變成絕對的弱勢(六0年代閩南語節目尚有一天一小時的時段,客語則是完全遭到漠視),直到民進黨時期才有專門的委員會來重視各族群的均衡發展,族群的藩籬才逐漸消失。
如今,國民黨再次執政,客家事務的預算和政策又再被縮限,這不是人民樂見,也不是百姓之福,統治者的領導應捨棄意識型態,國家才能蒸蒸日上,族群間才能共存共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