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玫瑰運動,一場台灣近年來難得盛況的社會福利街頭運動,於今年9月25日在象徵權威的凱達格蘭大道進行,也吸引許多家長帶著家中的小孩一同共襄盛舉,運動訴求三點: 一、建議妨害性自主的保護對象:(1)由七歲以下擴大十四歲以下。(2)身心障礙者。二、關於孩童受性侵害之後,在偵查庭到每一審的準備庭、審理庭及言辭辯論庭,建議皆應有兒童心理專家全程陪同受害者出庭。三、針對不適任法官的評鑑與退場,不受憲法終身職保障。該運動之所以能凝結成強大的社會力量,乃是在於那段時期有一連串的性侵孩童案件受到超乎常理的輕判,引起社會軒然大波。要討論該議題的福利服務面向很多,司法環節只是當中的一部分,本文將以福利服務的面向切入,共同來探討該議題。
許多的家庭暴力深藏在家中,再加上台灣社會家戶觀念的影響下,使”法不入家門”的觀念依然存在,以致使家庭暴力的福利輸送受到嚴厲的挑戰。在經過這麼多的案件之後,福利服務的社區化已經刻不容緩,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勢必成為未來的政策主軸。雖然在現行法令之中,已有明確規定責任通報的系統及人員,但效果不彰,隨後內政部又為有效遏止兒少受虐事件的發生,並鼓勵通報,因而制定獎勵金制度,但獎勵金制度有可能引發鄰里間的不信任,也可能產生挾怨報復的情事,這樣不僅沒有幫助到真正的案主,反而浪費許多社會資源。
我國未來之福利政策,為有效結合各部門之間的資源,應該要推動跨部門福利服務社區化據點,以提高案主的可及性(availability)和可近性(accessibility)。但跨部門的合作說來簡單,實際卻要面臨法規的束縛及權責的挑戰,再加上不可避免的官僚科層體制,像是官僚儀式主義、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及最讓人詬病的組織規模膨脹,效率卻無法提升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名符其實的成為說易行難的口號。但在現行的福利輸送,被許多案例證明為無效的,國內學者林萬億引用Gilbert(1972)的批判指出,福利輸送的弊病為:支離破碎(fragmentation)、不可及(inaccessibly)、不連續(discontinuity)、權責不明(unaccountability),由此可知,要建構一個完善的福利輸送實在是相當困難的工程,但不能因為怕難,怕改革就犧牲案主的權益,很顯然現今的政府還是缺少那份變革的勇氣與魄力。
最近兩件法官輕判惡狼的案件,雖然大家將焦點集中在法官法的制訂及相關法令的修訂,但我認為若能落實福利社區化,及喚醒社會對鄰里相互協助的熱情,勢必可以及早發現高風險家庭的情況,以避免兒童及青少年在家中受到傷害。雖然內政部有邀集學者專家組成「兒童及少年保護與家庭暴力防治小組」,但礙於地方社會工作者人數的限制,許多立意良善的策略無法確實進入各社區鄰里,而形成束之高閣的空談,同時也讓社會工作者人力不足的老問題再次顯現,為有效根治人力資源的問題,行政院提出「充實地方政府社工人力配置及進用六年中程計劃」草案,很可惜的是,隨著2008年政黨輪替,這項計畫也隨著政治因素而延宕至今,若當初馬英九政府能繼續推動,則不僅可以充實地方社工之人力,更可以使福利輸送更加完善,錯過這樣的時機,也斷送潛在案主被救助的可能,也映證了一句俗語”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
社會福利的社區化,成為近期社會工作界推動的重點目標之一,我們期待政府重視社會工作的價值,期待社會重視社會工作的專業。讓白玫瑰運動的精神延續下去,讓白玫瑰的精神遍地開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