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台7線-電影批判】鄭文堂的「眼淚」為誰流?

文/Sidney鶴

 「眼淚」這部電影就算搬到好萊塢,換成西方演員來演,也會一樣好看。但是因為鄭文堂,因為蔡振南,在台灣的「眼淚」無可取代。台灣劇情片可以進入如此深度的境界,實在讓人也不禁要留下感動的眼淚。

 走出紀錄片的世界,鄭文堂利用「眼淚」這部劇情片表達他從事紀錄片以來的價值觀,用更讓觀眾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他對台灣社會的觀察。看似警匪片的故事,背後卻要談的是被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用更嚴肅的話題來講,「眼淚」要談的是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的故事。蔡振南飾演的警察之所以鍥而不捨的追查同事都不重視的案子、利用休息時間到療養院當義工,甚至關心照顧當檳榔西施的小雯,其實背後都是他為了贖罪的心理。他要贖罪的是他在若干年前曾經用不當的刑求導致冤枉犯人,也間接的導致犯人的家庭破碎。也因此,蔡振南所飾演的刑警在片中的諸多正義行為其實只是為了彌補過去他所犯的過錯。然而,這樣的彌補是否就能解決過去的錯誤呢?

電影在行銷的過程中,引用了一句「代誌沒解決,原諒無可能」做為口號,其實也等同在呼應片中的故事。蔡振南所飾演的刑警過去所犯的錯誤,其實並沒有因為他的贖罪行為而解決,當然也無法來自被害者的原諒。其實電影裡面刑警所做的補償動作,充其量只是自慰式的贖罪,轉型正義要實現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之一是被害者必須要知道加害者是誰,而加害者也必須公開的面對被害者道歉。當然,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行動,相信也是鄭文堂導演之所以要挑選作為主題的原因。這種加害者向被害者道歉的過程,卻也是「解決代誌、獲得原諒」的唯一可能。

南非歷經種族隔離政策後,在追求社會轉型正義的過程中,便是透過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簡稱TRC)」,藉由無數的公聽會,讓加害者在公開懺悔過去的罪行後得到大赦;讓被害者公開的質疑問清楚加害者後,獲得眾人的關懷與正義的肯定。這過程中,被害者與加害者所留下的眼淚又豈是三言兩語可道盡的。然而鄭文堂導演最後非常精采的利用了蔡振南的眼淚,終於完成了他和被害者之間的轉型正義。蔡振南親口向被害者小雯說出了過去不為外人道的慘劇,小雯在選擇報復之後的原諒,儘管留下了眼淚,卻也原諒了對方,也解決了代誌。

在眼淚中,被害者和加害者的輪廓究竟是變得更清晰,還是變得更糢糊了?我們都不清楚。但是如果沒有眼淚,我們永遠也搞不清楚真相與正義。鄭文堂的眼淚絕對不是只為電影而流,更是為了台灣尚未完成的轉型正義而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