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光軒
這次的總統大選,國民黨的馬英九以八十萬的得票差距擊敗民進黨的蔡英文,順利獲得連任。但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從地域得票明細來剖析,閩南族群居住的地域馬並未佔到上風,而是中部以北傳統的客家地區(桃竹苗),大勝了蔡英文約四十萬票。
回顧2004年,扁呂配的勝選氛圍,蔡英文刮起的旋風絕對不會亞於當年盛況,但結果卻出乎一般的預期,即便是較悲觀的估計,也沒料到會有八十萬的落差。敗選一定是諸多因素加總所形成的結果,但就地域、族群的得票來剖析,民進黨這次,似乎老早就陷入了「客家妹仔」的謬誤,在桃竹苗傳統的客家大票倉強打「客家妹仔」做總統的口號,強調蔡英文有客家血統,訴求長期在台灣政治生態中處於相對弱勢的客家人也能出頭天做一個國家領導人。
這樣一個喚起族群團結想力爭上游的訴求絕對沒有問題,但問題出在哪?筆者認為有三:
1. 不斷的強調自己的客家背景,反而突顯了對客家的疏離(沒有相關的生活背景)。
2. 傳統客家人所強調的精神(堅毅、硬頸)看似具備,但卻無法親近客家人的生活圈(客語能力的不足)
3. 客家政策略顯不足,客家鄉親看不到政策牛肉。
就筆者在客家庄生活的經驗與觀察,過分強調自己的客家身分,但卻無法和客家作一定程度的連結,不僅讓客家人無感,更重要的是政治風氣保守的北部客家庄反而容易產生排他性,蔡英文雖然自稱是屏東客家人,但事實上她在台北出生,對於傳統的客家生活並沒有親身的體驗和了解。再者,選舉過程中遭吳伯雄批評「不會講客家話就不是客家人」的論調,看似是國民黨陣營的失言,但實際上,老一輩的客家人多數存有這種觀念,而蔡英文凡走過必承諾會「努力學習客家話」的說法,到選戰的最後也沒有在任何客家場域讓人感受到(試著用客語表達)。而最重要的是,客家政策上的空泛,讓客家人感到無所依靠。
民進黨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設立了客家電視台、客語學院、客家文化園區、客語認證,並且在客家地區大力推動客家文化特色相關產業,提升了客家地區的生活水平,讓客家人的光榮感提升,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例如: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蘇貞昌任內也大力推動客語認證,甚至親身報名考試並且通過,以示對客家的重視。蔡英文若要扛著客家妹仔做總統的口號,客家政策的部分是勢必要比扁政府時代有所超越。
北客地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民進黨難以撼動的區塊,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突破的機會,筆者認為,民進黨長期在客家政治人才的栽培仍有所欠缺,若能有計劃、有系統的做培訓,日後大量提名投入基層民意代表的選舉,進而對選民服務擴大認同感,北客地區仍然大有可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