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台7線-選舉觀察】併選還是不併選,誰真正嘉惠了首投族?!

文/Bystander


中選會在決定投票日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很多不同族群的因素。不同的政策結果都是肇因於不同的難處,因為選擇了合併選舉,101年的114日成了最大公約數。有社論就認為選舉日排定在114日,此時適逢各大專院校期末考,因此就有首投族的權益抵擋不住勞工族群17日要上班的考量。

近來,馬英九的競選陣營與蔡英文的競選陣營,都爭相至全台各大專院校進行演講,與大學生談願景,歷次演講也幾乎場場爆滿,此一盛況被各大媒體多所注意,馬蔡兩人在各大專院校演講的行程安排,也似乎是在互別瞄頭。在許多公佈的民調中,也刻意去比較哪一位候選人比較受到年輕人的支持,更有人認為數十萬將在2012年總統大選初次擁有投票權的首投族會扮演決定誰能入主總統府的關鍵族群。

回到併選與否的問題,雖然已成定局,雖然實質上可以降低選務成本,甚至於在相當程度上拉來立委的投票率,看似此一安排是一種「有效率」的表現,在不考慮政治算計的情況下,此一政策在效率上確實滿足了最大多數人的投票權益,如勞工族群,所以犧牲本來就對政治事務較冷漠的青年族群,併選的實施也讓大多數的選民能以較低的成本(出門一次)行使兩次公民權(投兩次票);但在台灣,類似這類追求效率的決策方式,其實背後有著很大的問題。在許多開發案(如一些政大的發展或開發政策)以至於這次併選的決定,在目的上都是以「滿足對大多數人幸福」的作法,或許相當程度追求了「效益極大化」,但卻永遠會有弱勢少數為了成全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受害(如為了滿足台灣本島人的用電需求,蘭嶼人卻必須接受核廢料;為了某些族群的投票權益,卻犧牲了學生的投票權益等等),這完全是邊沁功利主義式的做法。

當然有人會批評,在許多公共政策上,如果要滿足各方利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追求上述這些效率成為必然;這樣的主張與論述當然是合理的,但身為關注於公共議題的我們,當然要追求所謂「更完善的解決方法」,這也是人類社會不論在科技領域或是邁向公民社會的進程中始終都可以不斷進步的原因。

「不在籍投票」,其實並非一個侵蝕台灣主權的惡魔,而是使大多數公民都能有機會行使公民權的解決方法,只要將不在籍投票的範圍,適用在國內,這樣就能使得學生族群為主的首投族,透過登記的方式使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去投票,卻又不會產生海外投票可能的風險,也不會因為滿足了某些族群投票的權益犧牲了其他族群。

雖然實施不在籍投票可能不適用於立委選舉,但卻能使得台灣在總統選舉的的結果中能更有形式上的正當性,因為投票的過程中最少保證了所有族群投票權實踐的可能。作為執政當局,馬總統不應該指望能透過多走校園,多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接觸就能提升首投族對他的支持度,因為唯有積極地透過制度上的改革,才能有效地使得首投族對特定候選人的肯定與支持轉化為選舉中的選票,而民進黨方面也不用擔心不在籍投票可能減低該黨勝選的可能性,因為在一些民調之中,首投族似乎較偏好蔡英文而不是馬英九。當執政當局有機會主導制度變遷的方向,就應該有實際的作為,而非只是以追求繼續執政或是該黨的利益為唯一考量,在野黨也應該能以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這樣台灣的青年參政權才能得以進步。雖然這次的選舉併選已成定局,但我們仍希望在下次的選舉中,有制度進步的空間,也才會有民主政治進步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