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台7線-文創眼】華山BOT後,我們該關注什麼?

文/王柏鈞

今年8 月11日文建會與「華山文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契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BOT」正式啟動,未來將在華山園區內耗資20億,興建地上10層、地下3層,總建築面積1萬1千坪的新大樓。這個BOT案的簽訂後,可預期再度引起藝術工作者的一些挑戰聲音,批判園區商業化、政府圖利財團。從華山發展歷史來看,這塊地好像註定沒有辦法達成共識,政府、企業、市民、藝術家各唱各的調。從早年立法院預定地、藝術家的霸占爭取、政府指定作為文化創意園區,甚至到民間促參案,整個過程都持續有不同聲音,無論決定往哪個方向發展,都有其他的價值反彈。華山,一度被認為是燙手山芋與無法解開的四角習題。

大家想的園區不一樣

華山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目前看來已成定局。因此,本文不談四角關係,把焦點集中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視角。文建會在2002年,受施振榮先生所談的「微笑曲線」理論影響下,認為台灣應該走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在參考世界的潮流趨勢後,認為台灣應該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的脈絡裡面,包含偏向於社造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思維,以及效法英國的「創意產業」大合體,究竟什麼屬於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剛開始有些模糊。況且,文建會過去主要的業務是做藝文補助、而非推動「產業」,所以對於如何發展產業一竅不通,當時各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意涵還在摸索,在參照經濟部推動科學園區的經驗後,理所當然認為台灣應該要有文化創意園區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

但文化創意園區要如何做?有人想的是科學園區邏輯、有人想的是藝術村創意群聚、有人想的是只是閒置空間再利用;同樣的文化創意園區可以是「北京798」、「紐約蘇活區」、更可以是「好萊塢」。許多研究者到國外考察,但國外「園區」案例無數種,各有各的發展脈絡與成因,都無法直接複製台灣,這樣的狀況,也導致往後再談「園區」時,常常出現牛頭不對馬嘴、各說各話的矛盾窘境,因為,每個人的園區「想像」都天壤地別。大家沒有經驗,只知道推動文化創園區喊起來氣勢磅礡,台灣人懂科學園區,所以也某種程度投射在文化創意產業上,認為政府有具體文化政績。因此,政府10年來,投入20億在五大創意園區的建置,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大預算比例。

政府做不來,吸納民間企業營運能力

當文建會指定五大創意園區個別的發展定位後,卻發現實際情況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問題接踵而來。因為政策最高目標「群聚效應」並不是靠「由上而下」指定就能達成,國外研究者Richard Florida指出,創意人才的群聚考量因素,不同於科技產業或製造業的「成本」考量,反而一個區域的文化、開放性、空間氛圍等因素是關鍵。所以,除了華山位於都市中心,且過去具有強烈的藝術氛圍印象外,其餘的四大園區在發展上都陷入一定程度的困境。而華山的地理位置也被認為是最有機會發展起來的示範基地。在政策執行上,文建會本身並無能力自行營運華山、推動「產業發展」,因此決定分三階段:電影館OT案、華山園區ROT案、文化創意旗艦中心BOT案三部分,委由民間力量參與,最後的政策理想與重擔,全都落在王榮文所領導的經營團隊手上。

獲利是手段還是目的?

台灣文創公司會把華山變成什麼樣貌?成為社會各界關心的焦點。就目前華山的營運來看,在「活動」面向上,初期並不設限,廣納各種創意活動在此進行,之後華山再挑選出較有代表性的活動,主要是達到吸引人潮目標。這樣的操作方式與過去環改會經營華山重視創意生產與實驗,就有很大不同,前者重視「創意生產」、而後者重視「市場消費」。如今,包括簡單生活節、台北奔牛節、設計師週都被列為未來華山主動邀請的活動。從活動挑選來看,華山走的文化創意產業光譜,是比較偏向流行與大眾化的「創意產業」,這種創意產業類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消費市場。從空間規劃來看,目前園區內,引進許多特色商店、創意餐廳,期望能夠留住人潮,刺激消費。大體上來講,華山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生活風格」的場域空間,各種事情都可能在這裡發生,文化創意產業十五項產業類別都在華山未來的發展藍圖內。從目前活動和空間呈現來看,姑且可以將華山視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基地。

華山會如此運作,有它的壓力。台灣文創公司進駐後,必須遵守文建會「七分文化、三分商業」的比例原則進行招商,並且每年固定要提撥給文建會權利金。因此華山營運團隊很清楚的向外界表明,他們是在執行文建會發展文創的政策,初期必須先想怎麼活下去,能夠自給自足,才有辦法談「育成」或「回饋」。未來,華山BOT後,多出許多空間,才可以做更多關於「產業育成」、或是工作室的事情。因此,之後BOT文化創意旗艦中心完工並實際運作後,或許,才比較有辦法整體的判斷華山成效。

持續監督BOT的育成計畫

華山發展牽動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我們也必須持續關心。「獲利」是企業重要的目標,但獲利過程中能不能達到政策目標?是我們要監督政府的地方。台灣文創公司第一階段,透過園區OT的部分,透過活動和商店主要先達到吸引人潮的效果,目前看來已有成效,華山單月已達損益平衡。對整體發展來講,OT部分已經可以作為自給自足的基礎,未來,華山BOT的大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應該就不能只是招商開店而已,應該要有更多的產業扶植措施,或是盈餘回饋等相關「育成」計畫。

華山的土地具有公共性,政府提供給企業使用有文化創意產業育成之政策目的,應該不只是衝高產值數字而已,如果未來BOT連育成的計畫都沒看到,只是將發展成熟、已有市場的「創意產業」整合進來,那只是另一種型式的商店街和東區而已。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來說,現在政府目標明確,積極發展文創產業,那我們衷心期待未來華山BOT部分,可以如同華山董事長王榮文先生所說:「我們就是要尋找成名之前的幾米,讓他有機會在我們的協助之下,成為將來的幾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