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台7線-文創眼】別笑我們,只開咖啡店

文/王柏鈞

郭台銘曾經這樣說:「台灣有很多年輕人,以開咖啡廳為滿足,這樣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議。」他認為要創造幾百幾千個像李開復這樣的創業者,不要有島國思維。媒體一報導,隔天引起一陣討論,網友批的犀利:「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開百貨公司。」

這個事件已經落幕,但郭董這席話,卻讓我難忘。烙印在心底的意識,不是想成為李開復,反而是想挑戰郭台銘。7年級的年輕人,在這短短20年間,已經面臨社會的巨大變遷,雖然網路世界快速發展,人人看似都有機會擁有舞台,但實質上,社會環境所提供的條件,已經不如已往。低薪工作、窮忙(Working Poor)、貧富差距擴大都是這個時代嚴峻挑戰,全球擁有巨大資本的財團,開始帶著資本移往工資低廉的國家,沒有資本的無名小卒,留守在自己的家園,要馬被父母要求去考公務員、要馬進入企業被開始剝削。環境如此艱困,敢出來開咖啡店的年輕人,已經比一般人勇敢。

勇敢不只是誇讚,開咖啡店也不是那麼簡單。年輕人想開咖啡店,代表他們清楚意識到社會潮流的轉變,學者以「美學經濟」、「風格經濟」等詞彙勾勒這個時代的特徵。未來,台灣產業勢必轉型,生產、製造業通通外移,政府知道環境變遷,氣勢磅礡喊了「文化創意產業」,幾年下來,沒什麼太大建樹,遠遠不及一個開咖啡店年輕人的實踐能力。

坐落在青田街的「學校咖啡館」賣的當然不只是咖啡。老闆在咖啡裡裝了自己的理想,每個禮拜五這裡會固定撥電影、周一則聽音樂。整間店的風格都跟設計、建築有關,老闆將咖啡店定義為互相交流、教學的空間,這裡凝聚了獨特的氛圍,也展現出一種生活態度。溫州路上的「路上撿到一隻貓」瀰漫一股隨性的氣息,裡面卻聚集了許多創意人,年輕的導演、自助旅行回來的背包客、搞創作的音樂人,他們在這裡彼此交流,互相討論國外的資訊,咖啡店很小,但裝的資訊卻很國際。

或許,年輕人不容易在財富上翻身,但可以為自己的生活翻盤。在台北巷弄裡,這些沒有一家上市的咖啡小店,可能沒有跨國企業如此威風,但全數加起來,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資產。在未來,我們將以獨一無二的風格魅力,用「軟實力」跟世界競爭,創意的累積、國際思潮的交流,都會與這些咖啡店有關。那麼,郭董是不是可以不要擔心這些年輕人島國思維?給予他們一臂之力,搞不好會盛開許多燦爛的小花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