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台七線-福利社】NPO的興起

文/戴于文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 是指不是為組織所有者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學術、環保等等,分別擔任起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

根據外國學者Salamon(1995)研究分析指出,在近年來非營利組織的蓬勃發展與驚人的擴張,可以歸納為四大危機與二大革命的出現 (Salamon, 1995)。

一、 四大危機:

A. 福利國家危機(the crisis of welfare state)
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紛紛走上福利國家的形態,但一方面要解決社會問題,一方面又要兼顧經濟發展,使得大政府成為無效率的國家機器。

B. 發展的危機(the crisis of development)
由於政府組織的運作模式是由上而下的方式,政策決定的過程冗長且繁複,而且是否能符合民眾的實際需求也相當令人質疑,因此,大眾開始認為,非營利組織的效率要比政府執行的更好,所以造就非營利組織的興起。

C. 環境危機(the crisis of environment)
全球環境的惡化造就許多環保面向、災難面向的非營利組織興起。這樣的結過肇始於開發中國家為求生活,而大量的求取經濟發展,破壞自然生態,且已開發國家不懂的如何節制資源的濫用,都是造成全球天氣巨變的原因之一。

D. 社會主義危機(the crisis of socialism)
在一九七零年代,由於經濟衰退,使得很多共產國家開始體認共產制度的設計,並不如原先預期的美好,因此,共產制度紛紛崩潰,許多國家開始引進市場導向的制度,人民也開始體認到非營利組織的出現同樣可以提供需求的滿足,及另一個社會建議的發聲管道。

二、兩大革命:

A. 通訊設施革命(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通訊社備的變革與普及,使一般社會大眾容易溝通,能相互交換意見,並能方便的組織動員,形成非營利組織產生的巨大動力。

B. 中產階級革命(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產階級成為社會決策的決定性角色,而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發展結合成第三部門治理的概念,成為公共行政及政治運作上一個重要的政策工具。

近年來,政府公部門的官僚體制運作,或因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及最讓人詬病的組織規模膨脹,效率卻無法提升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等因素,使得政府反應慢半拍,常常無法提供人民適切適當的福利服務,也就因為如此,非營利組織成為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最近氣候異常天災頻仍,常常可以看見非營利組織在災區提供即時的服務,其效率更勝政府一大截。所以非營利組織的興起,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下的必然結果,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社會當中,會有越來越多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投入更多相關議題,為社會及人民奉獻自己的心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