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其雷
這個月剛好碰到了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廿一周年,所以這回就來談談學運。
學生運動,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簡稱學運,是一種以學生為主要成員是的社會運動。可能是自發的活動,當然也是受新聞媒體、社論、社會意見、專欄作家、電台名嘴、意見領袖等所引導,集體建立某種社會價值文化判斷,引發行動方向、回應或引發社會運動大潮流。
我們也因此可以知道,學生在這個社會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良心,因為不論訴求的目的是什麼,都是出於良心。而且這些知識份子們也充滿著熱情,和學生該有的單純,也往往都能夠引起巨大的迴響,甚至改變了整個社會,縱然有時候可能會有一些脫序的行為,但是仍然不出於特有的正義感,因此也不用過度苛責,甚至在治安單位處理學生運動時,也確實有一套有別於其他社運活動的教範,因為治安單位認為,面對學生,不能用一般面對群眾運動的作法,要有更細膩的方式。
在國外,1968年法國的五月風暴讓戴高樂下台;在1980年在南韓的光州事件也讓南韓政府省思了民主化與對美態度,更建立了「和平共同體」的概念,在整個騷動當中沒有發生一樁打劫案件,也促成了大眾的支持。1956年的匈牙利,雖然沒能把共產政權推翻,但是卻也留下許多改革的成果。1968年日本東京的東大事件則是也成功的把當局逼上談判桌,讓大家好好坐下來談。
近代華人社會的學生運動史,濫觴於清光緒廿一年的公車上書,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公車上書也和台灣特別有關係。因為當時書生們上書的要求,在於反對簽馬關條約,甚至主張遷都繼續抗戰,以及日後的維新變法。倘若當時清政府真的接受,依照當時日本的國力,能否持續和大清帝國作戰,仍未可知,台灣的命運也將改寫。然而,雖然當時清廷並沒有採納,卻也在日後,引用了維新變法的主張,也讓中國進入新的思想階段,當時帶領上書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也都成為日後中國政治上,橫跨兩朝的要角。
同時,也讓學生(知識分子),也躍升為重要的社運角色。之後也陸陸續續有了五四運動─另一場改變中國命運的學運。讓華人開始有了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思想,也帶來了更多更進步的理念,也更衍生出了新文化運動,當時的靈魂人物如羅家倫、傅斯年、胡適、蔡元培、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等人,也紛紛成為兩岸華人的重要人物。
之後也有一連串反列強侵略、要救國等訴求的學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一二九運動。而解放後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本月主題的六四事件。六四精神至今仍為人稱道,歷史的傷口依舊傳唱,儘管現在中國仍然沒能民主化,依舊是一個專制蠻橫的政體,即便號稱舞照跳、馬照跑、五十年不變的香港特區,卻也連紀念六四都不行,但是六四精神卻也依舊在中國知識份子的心目中留下一定的地位。
在台灣,從戒嚴時期起,大學生們也紛紛用各種方式奉獻給這個社會,從四六事件起,到了中後段爭取政治權益等活動,也都少不了知識分子的身影。最鼎盛的一刻,莫過於保釣和野百合學運。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雖然今已變質,但是仍然不可否定其時代意義。當中的一名健將,也貴為今日的台灣總統。
野百合學運則更是台灣的光榮革命,用和平、理性的方式,帶領台灣走向民主化,解散了萬年國會,廢除了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使得我們能夠擁有一個更進步,更正常的國家。
近日來也有幾起「學運」,先不論其動機、立場,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儘管現在的學運,已經不若過去,無法激起民間的熱情,然而這卻也是現代社運常面臨到的問題。只是我們更值得高興的地方在於,現在的新學運,已經有了更精湛的技巧,導入了現代高科技,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於樂生運動中的3D示意圖,以及野草莓運動中的網路現場直播都是例子。另外也更值得高興的,就是現在的學運也已經轉型,不單單只是關注政治議題,也開始關注了民生的議題、還有環境、人權等等。
當中代表以樂生事件、蘇花高環評事件、移工大遊行、寶藏巖事件、工時與時薪的議題、反博奕等,都有這樣的影子在裡頭。而在莫拉克風災後,學子們利用各項網路平台四處串連,募集大量物資前往救援,這也是學運精神的發揮,告訴大家,年輕人不是冷漠的。
現在雖然外面的世界表面上依舊是歌舞昇平,但是身為台灣的新尖兵們,我們不妨多多走出室內,離開電腦螢幕前,來好好地關懷這個社會上吧!
最後再次向六四致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