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報--焦點新聞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台7線-都會觀察】城市願景 該是市民的共同想像




文/
台北都市願景協會 籌備會 召集人
宥亘。法蘭克

  在台灣,人們總是只是關心自己的生活,但偏偏M型化的社會來臨,使得每個人汲汲營營於生活,卻未必能走出自己的世界之外,去關心家門外的那個世界,我們在乎裝潢,卻未必在乎巷口的那條街;我們學習儒家,但始終從齊家開始,卻無法進步到治國,甚而是平天下;所以我們獨善其身,而不會兼善天下,我們健身,卻不會在乎我們城市的建築。

  根據聯合國人口機構的報告指出,早在2008年時,住在城市裡面的人早就多過於鄉村,可能有越來越多的人,他的一輩子都將生活在城市裡面,但我們何時會走出自己的房子,去關心這個城市呢?剛好在20年前,有一群人因為買不起房子,他們成了鍋牛,是無殼的鍋牛,那是台灣的中產階級,一次大規模的因為我們的城市而站出來了,縱使他們心裡,可能還是那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在日本,在大阪、在東京,有一些”區域”的人們,他們站了出來,不等政府等公權力的都市更新,自己找了民間公司,規劃了整個社區,改變了生態,多了點文化,也多了些凝聚力,這是在大阪的丸之內,也發生在東京車站的附近,有人說這叫做”社區總體營造。
在台灣,在台北市,社區總體營造早從1996年就開始了,但是其實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都知道,越是都會化高的市中心,反而人們越加冷漠,更不會有著社區一體的感受,頂多住在同一個社區的人們,會因為管理委員會,而有了些交集跟需要一起關注的事情;但在美國,在西雅圖,人們卻可以為了”鮭魚”,一同去營造適合”鮭魚”生活的「鮭魚城市」,人們可以因為一百年後的綠地不足,而由產、官、學界合作一同召開工作坊,共同討論現在可以為城市做什麼?讓一百年後的這個城市變得更好。

  我想說得是,我們生活在同個城市,無論我們的家有多大,我們都是這個城市的一份子,無論這個城市有多少人,我們仍然是這城市其中之一,我們的想法都可以為這個城市改變一點點,縱使只是巷口的公共藝術,家門口的人行道,還是旁邊的公園,這不該只是因為被冒犯到了,因為自己不方便了,才去找議員、找政府單位投訴,而是我們可以主動參加人民團體、參加公聽會,一起為這個城市做些改變,也多些想像。咦?你還在等什麼?開始行動吧!

  在這個專欄,我們將在每期談談關於城市的想像,如果你有任何意見與想法,也歡迎告訴我們,一同加入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